《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概括和中心思想
《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概括和中心思想如下:《乡土情结》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首先,文章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作者的笔下,家乡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感性的地方,它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作者通过对家乡的细节描写,如故乡的景色、故乡的习俗、故乡的人物等,让读者感受到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深深的眷恋。其次,文章展示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乡村人作为与土地有直接联系的人群,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因此,中国人有强烈的乡土观念,认为故土是自己的根基,是自己的家园,即使离开了家乡,也会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此外,文章还表达了中国人讲人情、重血缘的观念。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多以乡村为单位,这种关系是由社会结构和 社会生活决定的。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人情和血缘关系,认为这是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总之,《乡土情结》主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表达了中国人讲人情、重血缘的观念。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乡土情结什么是乡土情节?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
“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些关键句,这是解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准确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个交叉点: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只要答出前两点,第三点只不过就是再将这两点合二为一罢了。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列举了以下情况: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乡土情结的结构线索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
作者柯灵(1909.2.15—2000.6.12)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结构线索“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1945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万象》是一份商业性的,面向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学月刊,创刊于上海孤岛末期的1941年7月27日,由陈蝶衣编辑,万象书屋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发行,发行人为平襟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