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4

时间:2025-03-25 09:57:10编辑:小星

《明朝那些事儿》之戚继光

就在胡宗宪在与倭寇对峙的岑港之战中陷入僵局之时,一位参将的出现改变了战局。这位参将,就是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 ,祖籍山东东平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的家族早在朱元璋时期,就被封为世袭将军。在戚继光之前,并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人物,直至戚继光出生。

据说,戚继光出生时,东方破晓,太阳初起,戚继光他爹就给新生儿取名为继光。

戚继光的父亲是老实本分之人,除了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隐形收入。虽然有爵位,但日子过得可以说是清贫。戚继光十岁时,他的父亲退休了,他便继承了父亲的四品将军的职位。

与众多读书人一样,戚继光自小苦读诗书。在继承父亲职位后不久,秉烛读书之时,少年戚继光写了一首千古名作:

嘉靖二十八年,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第二年,戚继光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就在考试接近尾声之时,“庚戌之变”爆发了。

这起事变对于戚继光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在这次事件中,戚继光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并被朝廷派去轮流守边界。

在守护边界期间,戚继光研学了《孙子兵法》。后又被调往浙江。在这里,他遇见了胡宗宪,得到了胡宗宪的支持,使得戚继光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戚继光为了抗倭,为了提高战斗力,一手打造了一支无敌的队伍——戚家军。还发明了他的独特抗倭阵法: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

这三种阵法,是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根据倭寇的特点专门研究出来的。对于倭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大礼。原本以为像其他明军一样只知道逃跑的戚家军,着实给倭寇上了一课。戚继光让倭寇尝到了惨败的滋味。

在对浙江一代的倭寇造成致命打击后,福建向戚继光发了协助函,因为福建的倭寇开始猖獗了。戚继光又带着戚家军远赴福建,又成功地赶跑了倭寇。

话说嘉靖还是比较有福气的,他在后来的二十年皇帝生涯中都不上朝,只顾着修道修仙,却有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他卖命,守护着大明的江山,真是运气好到爆了。

戚继光的战绩卓越。在1559——1566年间,戚继光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六十九人,敌我伤亡平均比例为30:1。名副其实的战神了。

戚继光不仅能武,还能文。曾写下兵书、文集。兵书有《纪效新书》《武备新书》《练兵纪实》;诗集有《止止堂集》;文集有《杂集》六卷,《将臣宝鉴》一卷、《禅家六籍十六卷》。

偶像,仰望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当年明月在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等历史真相并使用现代的方式阐述了明朝发生的事,它结合着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等,以各地发现的墓志而论对历史的空白进行填充。 在网络和出版界,有关明朝历史的图书和话题接连不断: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十年砍柴的《皇帝、太监和文臣:明朝政局的三角恋》;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明十七帝疑案》的毛佩琦也出版了《明朝顶级文臣》、《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等书籍。大量明史图书的出版,使2006年被人们称为“明”年,而进入2007年后,明史热继续持续,在这样的文化的背景下以明朝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颇受人们的青睐,因此《明朝那些事儿》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也并不奇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儿》之戚继光

戚继光,

抗倭名将。

即使不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戚继光的大名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记得大概在小学的时候我读过关于戚继光的传记。不过那时候读过也就读过了,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如今重新读到关于戚继光,却是非常不一般的感受啊!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诗,是戚将军年少时一个夜晚读书写下的,这是他一生的理想,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戚将军十岁就成了将军,这得感谢他的父亲,因为他爹很厉害,退休之后戚继光就继承了他爹的职位。

18岁上任,到山东登州。

在这里一年,戚继光闻鸡起舞、努力学习兵法。信心满满的在第二年去考试,结果很雷人。之所以雷人,是因为戚继光即没有考中,也没有没考中,考到半截,俺答来了,领导一声令下,大家都别考了,拿家伙跟我上。

于是戚将军写了一本《备俺答策》,一举成名。

这之后朝廷为了加强边防,调集山西,山东的部队轮流布防边境,别人打死都不愿干的事,戚继光欣然前往。在蓟门一呆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戚将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将军,因为他在闲暇时刻随时都在批判吸收一本书,一本兵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畅销全球的《孙子兵法》。戚将军一边学习孙子兵法,一边批注,不是全盘拿来不加思考的吸收,因为他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流芳百世的戚继光,戚将军。

当戚继光来到浙江时,上书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但是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上司的任何答复。

上司没有答复他,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些上书,而是看到了,不仅看到了,而且还非常认同。之所以没有答复他,是因为在考察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上司终于确认这是一个心怀国家,心怀百姓,宠辱不惊的人才。

于是,戚继光得到了一个宁波、绍兴、台州的军分区司令员这样的一个职位。

在这里,戚继光经过逗比的龙山之战后,组建了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戚家军。龙山之战,之所以说逗比,是因为堂堂的一万明军,还没有和倭寇开打,就跑回来了,被几百个倭寇赶着跑,要不是戚将军神勇,搭弓射箭狙掉了几个小倭寇后,在紧急时刻稳住了阵脚,明军趁机180度大转身反击小日本,本以为会大败倭寇的,结果没多久明军就跑回来了,戚将军逮住一名士兵一问,士兵大言不惭的回答说,赶跑他们就行了,费不着拼命,反正小日本还会回来的!

戚将军,汗!

于是,戚将军醒悟了,要想靠这一群熊兵,迟早会被连累死。

然后,重新征集三千新兵,进行独特的戚家军试的魔鬼训练。这一练,就停不下来了,戚将军的人生开了挂。

好了,先到这里吧,且听下回再续!


明朝第四个皇帝 明朝第四个皇帝是谁

1、明朝第四个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 ),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2、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朝第四位皇帝是谁

1、明朝第四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2、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朝那些事儿》:记张居正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箱放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重之。


嘉清四十一年(l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进人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照,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 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行一条概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2)大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徐阶的敌人只是高拱,高拱的敌人只是他,而他的敌人,是所有的人,所有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


是啊,张居正先生,你为什么要这么闹腾呢?你已经爬上了最高的宝座,你已经压倒了所有的人,你可以占据土地、集聚财富、培养党羽、扶植手下,只要你不找大家的麻烦,没有人会反抗你,也没有人能反抗你。


但你偏偏要搞一条鞭法,我们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你偏偏要丈量土地,我们不能随意逃避赋税;你偏偏要搞什么考成法,我们不能再随意偷懒。


大家都是官员,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与我们无关,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折腾我们呢?


因为你们不明白,我和你们不同。


我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我有极为坚强的意志,我的斗志不会衰竭,我的心志不会动摇,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我也决不妥协。


我知道,在几十年之后,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激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已别无所求,但我不同。


因为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贯贱,都有生存的权利。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


在对他的描述中,史书中似乎也有不太光彩的记载,他擅于权谋,他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


而我之所以如实记述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威猛的人,应该是超人同志,据说他来目外星球,绕地球一圈只要几秒,捏石头就像玩泥巴,还会飞,出门从不打车,也不坐地铁,总在电话亭里换衣服,老穿同一件制服,还特别喜欢把内裤穿在外面,平时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拯救地球,每年至少都要救那么几次,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没有人认为他很伟大,因为他是超人。


超人除了怕几块破石头外,没有任何弱点和缺点,是无所不能的,他压根就不是人。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干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这个真实的人,这个俗人,在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的情况下,却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我没有详写张居正一生中那些为人津准乐道的情节,比如整顿官场,比如惩办贪官,比如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再比如他也曾严词拒收过贿赂、制止过亲属的腐化行为,在我看来,这些情节并不重要。


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干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从万历八年(1580)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进人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他日以继夜地工作,贯彻一条鞭法,严查借机欺压百姓的人员,惩办办事不力的官员,对有劣迹者一律革职查办,强化边境防守。俺答死了,就去拉拢他的老婆三娘子,只求对方不闹,里里外外,只要是他能干的,他都干了。


大明帝国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边境了李成梁时不时出去砍人外,已经消停了很多;国库收入极为丰厚,存银达到几百万两,财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粮仓储备充足,至少饿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


与蒸蒸日上的帝国相反的,是张居正蒸蒸日下的身体。在繁余的工作中,他经常晕倒,有时还会吐血,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这就是张居正的最后两年,每一天,他都相信国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计,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伟大的抱负终会实现。


以他的生命为代价,他坚信这所有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的每一刻,都洒满了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调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上一篇:超能阿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