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由哪些人操纵的?
“土木堡之变”后,在于谦的力主下,明代宗朱祁钰,取代了被瓦剌活捉的明英宗,当上了大明皇帝。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朝终于安全着陆,免除了亡国之患。明英宗也在瓦剌手中,失去了作用。最终瓦剌首领也先,表示要放明英宗回家!这对朱祁钰来言,难受异常——明摆着的,接明英宗回来,那我怎么办?明英宗对于自己来言,就是一个雷,不知何时就能把自己炸出皇位。所以朱祁钰的意思,就是不接。可如今这大明朝想办个啥事,已经是不能绕开于谦了。于是,朱祁钰就问于谦,你是啥意思。哪料于谦却表示,要接回来!这可让朱祁钰受不了,说:“我本来不想当皇上,你非逼着我非当了皇上。可现在,你又非要把原来的皇上接回来,那我这个皇上,还当个屁皇上啊?”于谦连忙说道:“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如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所以赶紧准备接太上皇回来,不然面子上太难看。”朱祁钰无奈只得答应。就这样明英宗回来了。虽兄弟叙旧哭得很感人,但哭完过后,他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了。如此直到朱祁钰病重时,明英宗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这才重新夺回了皇位。当年朱祁钰的担忧,终于成为了现实。那么于谦呢?须知,夺门之变发生时,他不但拥有巨大号召力,且手握大权,只要他来阻止,夺门之变,显然很难实现,为何不来阻止?在相关史料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意思就是说,于谦本来可以死不了,只要他阻止了“夺门之变”,但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于谦选择了不来阻止,所以,于谦最终被害死!从这个记载中来看,就否认了夺门之变时,于谦不知情的假设。很显然,对夺门之变,于谦是知道的,却没采取行动,任由发生!那么“夺门之变”的主导人是谁?三个人,文臣是左都御史徐有贞,武将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石亨,还有一位宦官是曹吉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哪怕是这种“立体三人组合”,也没法对抗于谦的权威!因为当时无论百姓,还是兵士和官员,绝大多数只认于谦!且于谦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这可是实打实的生杀大权。所以,这就又排除了对手太强大这种可能了!第一条:朱祁钰如今病重,且无后!所以在这个时刻,明英宗重新上台,谁也说不出啥话来。倘若于谦阻止,明英宗失败后必然会被杀掉!如此一来,若朱祁钰再有三长两短,大明皇位就空缺出来了,谁来当皇帝?无论谁当皇帝,于谦都成了众矢之的,毕竟皇帝年幼,于谦必然辅政。那么他阻止夺门之变,就有了为自己谋私利的嫌疑。这对于谦来言,是难以接受的。第二条:幕后还有孙太后!历来皇帝的废立,总有一人在其中若隐若现,那就是太后!比如,司马师废曹芳时,要取得郭皇后同意。溥仪退位,也是裕隆太后最终点头。那么夺门之变呢?自然也必须要抬出孙太后。石亨为武,徐有贞出谋,宦官曹吉祥,就是负责孙太后的。正是因为曹吉祥说服了孙太后,取得了她的同意。这三人才敢这么大胆子,甚至有恃无恐地动了手。因为,若是于谦赶来阻止,那么孙太后就立刻会被请出来!如此一来,以于谦的忠诚,也只能听之任之,白来一遭!而于谦也必然会算到,对方有这一招,自己根本没法应对,所以选择了听之任之。
历史上的夺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在群臣和太后的帮助下,朱祁钰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他不仅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而且恢复了大明往日的生机,是个好皇帝。他选贤任能,稳定朝纲,兢兢业业的在皇位上干了八年,可是在他弥留之际又被赶下皇位,最终又以郕王的下葬,按理说他当了八年皇帝,满朝文武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为何一夜之间没有经过流血牺牲皇位就更替了,夺门之变为何多的这么这么轻松呢?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明廷得知消息后一片混乱。经过一番角逐,朱祁钰顺利继位。在朱祁钰继位后,被要求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个意思就很明显:皇位由朱祁钰代管,最后交给朱没有可立子嗣,太子是国本,特别是在一个王朝有外敌威胁的形式下,同时皇帝又病重时,太子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再加上一些衷于朱祁镇和投机者的筹划,最后,朱祁钰还在病床上,一声太上皇复位了,轻易的就夺走了朱祁钰的皇位!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在此危机关头,明朝大臣们拥戴郕王朱祁钰作了皇帝,整合京师的军事力量,号召各地勤王。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不料却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消息一出,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当时朱祁镇被关押在瓦剌部的牢房之中,正当他眼巴巴地盼望明军救他之时,宫中却传来消息:他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并封他为太上皇!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朱祁钰就当上了皇帝。
景泰帝为什么会在夺门之变中失败其根本原因揭秘
说到明朝的景泰帝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位皇帝了,他的功绩非常的大保卫了当时的北京,但是他走到最后也是失败了,他的失败就是当时被称为夺门之变的历史事件,他在这次的政变中完完全全的失败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跟随我继续揭秘看看吧! 这一次政变显然是说的明朝景泰八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那次史称南宫复辟的夺门之变。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 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请命孙太后,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 迫于形势,孙太后提出保留英宗长子朱见深太子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作为条件同意了群臣的换帝要求。 次年,英宗被瓦剌也先释归,一回来即被景帝幽禁于南宫。 景帝无意归还皇位,并费劲周折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引起天下臣民不满。 11个月后,朱见济病故。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 那有看官就问了,景泰帝怎么会落得这么惨的下场呢? 其实了解了这段历史后,答案也就出来多半了。不信你听有书君仔细掰扯掰扯。 1.景泰帝不讲政治信用 话说这景泰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了。毕竟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因此,当群臣合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时,孙太后即刻准议了。 但她同时提出了唯一的条件,即英宗长子朱见深仍为皇太子。 坏就坏在权利这种东西对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抵挡,而世事又总是难以预料。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换了谁也不愿意放手。 景帝继位后,在于谦等贤臣辅佐下治国安邦,国力渐盛,几次打败瓦剌,也先见没啥便宜占了,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是想放了,景泰帝却不愿意接了。 八月初二,也先派人护送英宗回京,代宗根本无意让位,迎接朱祁镇的礼仪也非常简慢,只派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 这还不算,英宗一回来,代宗就将他软禁在了南宫,并对他严加防范,不让他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英宗不能随便见任何人,不能过问朝政,也不能走出宫门一步,就连每天的饮食都是由专人从墙洞中递进来的。 历尽磨难的明英宗,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遭遇亲人这样的对待,一朝重新得势,他能不报复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2.景泰帝时运不济 想了半天,有书君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说法来概括这件事,只能说景泰帝的确是运气不佳,不受老天待见。 为啥这么说呢?您听我接着诉说原委。 尽管小心防范着太上皇明英宗,景泰帝仍然心里不安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处心积虑,终达目的。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朱见济顺利继位,景泰帝顺遂了心愿,历史也就被改写了。 然而,真实事情的发展往往比剧情更出人意料。 新太子立了才几个月,偏偏就得重病死了。 这可是景泰帝唯一的儿子啊。这打击之于景泰帝,就可想而知了。 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基本上也可以预见他悲惨的下场了。 后继无人,又缺理在先,遭清算报复还不是必然的结局吗? 3.景帝政治手腕软弱,才能浅薄 景帝在统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买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济。 当初,景帝整天琢磨着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然而可悲的是,当他病重时,那些素日为他所收买的大臣却为了更大的利益,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 他们假设景帝会死,没有嗣君,大臣们会拥立被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于是他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拥立太上皇。 这样他们就立下大功了。 大臣们趋利避害,趋炎附势也是正常现象。 而景帝缺乏“政治家”应有的狠辣、狡滑和刻毒,一味讨好臣下,令大臣们根本不害怕他,或许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 景泰帝具备所有平凡人都有的私心杂念。 他在权欲的诱导下,软禁哥哥,废除侄儿太子身份,让自己站到了道义的对立面。 如果他认清局面,承认现实,宣布侄儿为储君,就不会给朝中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以机会利用英宗阴谋策划夺门之变。 英宗也只有到儿子继位才可能出来。 因此,景泰帝政治才能浅薄是导致他失败的又一根本原因。 纵观景泰帝的一生,做了7年的皇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功劳,死后却获得了一个“郕戾王”的恶谥,并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对此,有书君认为,虽然景泰帝贪恋权位,软禁明英宗,废侄儿朱见深太子位,不能够全其贤名,令人叹息。 但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他重用于谦等贤臣,高举抗敌旗帜,抗击并打败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野心,巩固了大明朝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因此,不能轻易抹杀他曾经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的历史功劳。 景泰帝应该值得我们后世人纪念。
夺门之变的真相很少有人知道,景泰帝听说英宗登基,连说好好好
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发生了重大事件“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拥护下铖王朱祁钰临朝登基,即明代宗,史称景泰皇帝。 虽然瓦剌把毫无政治价值的英宗朱祁镇放回来,但一直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 时间就这样过了八年,大明王朝又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史称“夺门之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夺门之变的呢?当初铖王登基之时,大臣们与景泰帝早已有约在先,就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变。也就是说景泰帝百年之后由朱见深继承皇位。 但是登上皇位的朱祁钰却心生悔意,一心想废除太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心意已决的景泰帝把反对的大臣抓的抓杀的杀,最后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无奈朱见济早夭,对朱祁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为朱祁钰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依然没有子嗣,这双重打击让景泰帝一病不起。朱祁钰病重让立储问题重新提上了议程,大臣们纷纷议论要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将来由他继承皇位。景泰帝那边也传来消息说皇帝病有所好转,准备次日与大臣们商量立储的事情。 但手握大权的武清侯石亨却另有想法,石亨在南郊祭祀时发现发现景泰帝病重奄奄一息。他想,景泰帝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如果此时迎接英宗皇帝重新继位,自己将是大功一件。于是他找到了身为宦官的好友曹吉祥,又找到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密谋让英宗登基。但政变是存在很大风险,万一失败,他们将会被以谋反罪处死。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确保政变能够顺利完成,他们找到了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晚,石亨以守城为借口,调集一千多名士兵进入内城加强防范。一切准备妥当后,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和左都御史徐有贞带着太后的密旨去南宫迎接英宗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17日凌晨钟鼓齐鸣后,大臣们依序进入奉天殿,但眼前的一幕却让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皇位上坐着的不是景泰帝,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疑虑重重之际,石亨站出来大喊:“恭迎皇上”。 这时英宗皇帝宣布:“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众臣拥护朕到此,所有大臣们官职不变”。 大臣们只好伏地跪拜。 这一切景泰帝还蒙在鼓里,他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完准备上朝,突然传来撞钟擂鼓的声音,慌忙问左右是不是于谦?意思是问是不是于谦谋反了?左右回答说是英宗皇帝继位了。景泰帝听后说:“好,好,好”。 夺门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王文等人以拥护外番王的罪名被斩,家眷子女都被发配边疆。又过一个月,景泰帝突然暴毙,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是被英宗皇帝毒死。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击关注、转发和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