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林风眠作品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人物纪念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将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201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广东威华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10月22日起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院隆重开幕,从而拉开了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同年,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2012年10月20日,梅州市林风眠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春晴》、《江畔》、《白衣仕女》。一、《春晴》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二、《江畔》画中无一笔传统程序,却有国画写意的意味;完全不像水彩画。作为林风眠的大作之一,《江畔》曾被多次出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浓重的一笔。巧用色调而使塞满的画面不觉局促,达到了另一种的高超布局境界。三、《白衣仕女》作品在娴熟的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的同时,将东方仕女的雍容风度和优雅气韵展露无垠。林风眠的画作最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林风眠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1991年8月12日10时,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