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
张学良,字翼霄,辽宁省沈阳市人,国民政府时代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被誉为“东北王”,是日伪时期东北政治与经济生活的主导者。然而,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却命令东北军撤退,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下撤退令呢?
日军的入侵与局势恶化
1931年9月18日,日本盗取上海南京铁路爆炸事件后,他们给中国政府下达了24小时的通牒,要求中国人抽调250名士兵和10名民警,配合日本军队检查爆炸地点。然而,这是一个陷阱,日本军队已经在两个月前预谋了对东北地区的入侵。当时,日本在东北已经有了一支人数达到5万的侵华军队。随着事态的飞快发展,张学良面临着严峻的决策:是与日本军队进行军事对抗还是撤退,以保护东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张学良的决策
张学良考虑的是东北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到东北军队的实力不足以与日军抗衡。他决定采取退却的策略,对日本军队进行阻击和遏制,并将东北安置到其他地区,以便在将来重新收复失地。这样的决策虽然暂时避免了大规模屠杀和战争,但直接导致了东北失陷和大量人民的流离失所。
撤退的结果与影响
在张学良的命令下,东北军队开始撤退。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日本军队已经控制了锦州和沈阳,东北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进攻。撤退后,东北军队不仅没有保护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人民,反而让日本军队得以占领大片领土。东北失陷后,张学良与谷寿夫、冯玉祥等国民政府将领联合成立了奉新政权,并任命谷寿夫为行中书记。张学良继续主政东北,并与日本军队合作,推动“伪满洲国”的建立。
张学良的历史评价
张学良的东北军撤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一方面,他的撤退策略暂时保护了东北人民和很多东北军队的士兵的生命安全,但另一方面,这种沉默的抵抗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失陷和国家的长期衰弱。许多人认为,张学良选择不与日本军队进行决战,实际上是对对于民族大义与责任的放弃。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所做的只是减少战争对人民的危害,并保持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主要产业的完整,总体上而言,他是在遵循“取之有道,用之有方”的思想原则。
结论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军撤退?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这是一项惨痛的决策,但它也是保护和拯救东北人民的一项决策。然而从大局和历史发展来看,这项决策也导致了许多失误和错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中国整体的国力下降和东北地区的严重萧条。对于张学良,他的历史评价也是很复杂的,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仍然是值得人们记忆和思考的。
张学良为什么晚年去美国
张学良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可谓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为什么不回祖国看看?
1990年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从1990年到去逝,他有10年的机会可以回大陆、回东北看看,可他就硬没回来,这对一个曾经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东北叱咤风云的少帅而言,的确是非同寻常,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说道:“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事实上,如果张是真的要回去吻一吻自己的黑土地,回去与关东父老们洒泪相抱,大陆既不会拒绝,国民党也无法阻挠。没有选择回到祖国,他自然有难言之隐,区区万把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北大营,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整个东北三省供手让给了日本人,沦陷区千万的国人成了亡国奴,千万的同胞横尸山野,关里关外一片悲哀的哭声。
晚年,脱离国民党控制的张学良,回忆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作为时,有过相当的悔意。信奉基督教徒他也曾引用过使徒保罗的话:“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异乡的中国梦是空洞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异邦他乡是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的!只不过,他不愿触景生情,不愿在屈指可数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责和悔恨的内容。
当然,张学良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确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负起,而当时的政府还只是张皮,无论其地位、实力、意愿,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独任巨艰,确实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有人评价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不回东北时有云:“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话虽刻薄,却一语中的。这一切也注定了张学良的悲情人生。
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没回东北
张学良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可谓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为什么不回祖国看看? 1990年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从1990年到去逝,他有10年的机会可以回大陆、回东北看看,可他就硬没回来,这对一个曾经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东北叱咤风云的少帅而言,的确是非同寻常,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说道:“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事实上,如果张是真的要回去吻一吻自己的黑土地,回去与关东父老们洒泪相抱,大陆既不会拒绝,国民党也无法阻挠。没有选择回到祖国,他自然有难言之隐,区区万把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北大营,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整个东北三省供手让给了日本人,沦陷区千万的国人成了亡国奴,千万的同胞横尸山野,关里关外一片悲哀的哭声。 晚年,脱离国民党控制的张学良,回忆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作为时,有过相当的悔意。信奉基督教徒他也曾引用过使徒保罗的话:“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异乡的中国梦是空洞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异邦他乡是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的!只不过,他不愿触景生情,不愿在屈指可数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责和悔恨的内容。 当然,张学良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确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负起,而当时的政府还只是张皮,无论其地位、实力、意愿,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独任巨艰,确实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 有人评价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不回东北时有云:“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话虽刻薄,却一语中的。这一切也注定了张学良的悲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