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子读书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朝的上书房,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最初叫尚书房,后来改为上书房。上书房里的老师叫上书房总师傅或上书房师傅。清朝皇子教育制度介绍一、上学年龄康熙帝定制,皇子6岁开始读书。这里的皇子,包括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等。二、读书地点皇子读书的地点在上书房,又称上斋。上书房的地点,在紫禁城、西苑、畅春园、圆明园都有。据《啸亭杂录》记载,紫禁城内,书房在乾清宫左,五楹,面北向。此外,毓庆宫也曾被用作上书房。到了雍正初年,上书房则被建到了乾清门内东侧南庑。三、上课时间据《养吉斋丛录》记载,皇子需早上寅刻(寅正4时,也就是凌晨4点)到上书房,先学习满洲语文、蒙福古语文,之后学习汉语文。师傅到上书房,以卯刻(卯正6时,也就是早上6点)为准。也有资料显示,皇子每日寅时(凌晨3-5时)到书房早读,师傅每日卯时(凌晨5-7时)到书房上课。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下午14点)二刻,或至申(下午16时),下书房。皇子分藩后,与外府读书之王、贝勒等一样,午初(午正12时,也就是中午12点)下书房。部分年幼的皇子,因为课程简单,也是午初下书房。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午、中秋以及本人生日当天不用到上书房,此外还有腊月二十九、三十两个半天的假期。
清朝皇帝读书的地方叫什么?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清朝皇帝读书休息在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7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注意事项:康熙时期的“南书房”不仅为康熙帝权力集中、提高汉族官员地位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还对于清朝治国理政思想的确立起到了重大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新生的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更加先进的文化,所以,如何能够尽快适应这种先进文化,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书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南书房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机构。南书房是清康熙时的一个重要权力机关。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本为康熙读书处,俗称南斋,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被清代士人视为清要之地,以人之为荣。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为与翰林院学士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聚,名南书房。含义南书房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便于康熙帝学习而后发扬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密切与汉族士大夫的联系。作为康熙的政治文化核心和清宫内廷机要秘书机构的南书房,其所起用的翰林都是清一色的汉族士大夫,而且以南人为多。这充分表明了康熙帝对强势的汉族文化传统渴望了解和迫切把握的政治心态。康熙宣召翰林张英、高士奇入值南书房的第一天,就急切表达了此种深入探究中华政治文化精粹的愿望。
南书房是什么机构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
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