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这一课表达了哪些特点拜托各位了 3Q
在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互相映衬。二,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述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续写《凡卡》的提纲
凡卡》续写
凡卡这一睡就睡了两个钟头。他刚刚醒来,就被发现他睡觉的老板娘毒打了一顿。
为了赚更多的钱,老板娘把凡卡关进屋子里,叫凡卡修理别人送来的坏皮鞋,一刻也不准休息。就这样,一晃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凡卡长高了,长得也结实了许多,他的工钱从以前的两个卢布长到了八个卢布。这三年里,凡卡一直都没忘记给爷爷寄信的事,一直都盼望着爷爷的的回信,可是,爷爷却始终都没有一点音讯。
这天,凡卡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溜,去乡下找爷爷!于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趁老板一家和伙计们去教堂祷告上帝的机会,他偷偷地用事先早已准备好的细铁丝把锁打开,跑了出去。一出修鞋铺,他一路光着脚,直奔市中心的鞋店跟衣店,用这三年来的工钱买了一双鞋,一件羊皮袄穿上,接着,他就顺着记忆中乡下的路拼命地跑去。一路上,凡卡不敢停下,生怕老板发现把他逮了回去。看见过路的人,他更是快马加鞭地跑,生怕他们和老板是一伙的把他抓回去。可毕竟凡卡还是个孩子,再加上他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终于因为体力透支昏倒在了路上。
当凡卡睁开疲倦的双眼,竟发现自己躺在军车上。原来,他昏倒后,布什维克党的部队路过这里,发现了他就把他抬上了车并拉到了司令部。在司令部,凡卡参军入了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陆军炮兵。在参军的这几年里,凡卡吃苦耐劳、干事机灵,再加上伏尔拉斯基中尉教他写了一手好字,第六年,凡卡就升到了少校。在参军的这几年中,凡卡始终没有忘记寻找爷爷,他经常派兵到乡下打听康司坦丁·玛卡里奇这个人。
一天,那是凡卡盼望已久的一天!一个士兵报告说,在伏尔加河边的一个乡下的村庄里找到了一个叫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的老人并把他带了回来。凡卡听后急忙跑出来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老人,天哪!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爷爷,这唯一的亲人!爷爷显然比以前苍老了许多,他没有认出眼前的凡卡,毕竟凡卡已经不是那个弱不经风的小孩子了。凡卡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一下子扑到爷爷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爷……爷,我……我是凡……凡卡……呀!”爷爷愣住了,惊呆了,好半天才恍过神来,他一把紧紧地搂住凡卡,不觉老泪纵横,“我……可怜的孩子,没想……到哇,我……们还……能有重逢的一天!感谢……上……帝!”凡卡派人给爷爷找了一间房安顿了下来,并派了几个士兵专门服侍他老人家。
直到三年后,孟什维克党被布什维克党推翻了,凡卡在列宁格勒的市中心买了两套房,其中一间用来他和爷爷居住,另一间用来当酒店。就这样,凡卡和爷爷开始了新的生活。
续写《凡卡》
天空下着鹅毛般大雪,非常寒冷,凡卡缩在单薄的被子里睡着。突然门敲着咚咚地响,老板大声叫到:“快点起来!赶快买一些菜回来,再把地拖一下,把这些衣服洗干净!”凡卡揉着眼睛走出来,“老板我好冷,可以给我一件棉袄吗?”啪地一声,老板打了小凡卡一巴掌,“滚!”小凡卡连忙提起菜蓝往外走,在门口碰见胖厨娘,她好心塞给了一块面包。小凡卡拿着面包,向集贸市场跑去……
天气太冷了,小凡卡都快冻僵了,他捧起面包正想吃,他看见一位年轻母亲抱着一个小孩,牵着一个小女孩正在卖花,怀中的孩子看见小凡卡的面包,大声叫:“我要面包!”母亲不停拍着孩子的头,不停大声叫:“卖鲜花,一元一枝!真漂亮了鲜花!”过路的人都匆匆而过,并不理会。小凡卡看看面包跑过去送给小孩,孩子高兴地笑了,年轻的母亲送给小凡卡一枝鲜花,说道:“谢谢!好心的人”。小凡卡拿起鲜花闻闻,好香呀!他笑着跑开了。
小凡卡买好菜,往回走,发见一个老人,总跟着他,小凡卡随手把鲜花送给了他,跑进屋子。没过几天,这老人竟然找到了这屋子,向老板要学徒工小凡卡,原来这位老人十分有钱,但他没有后代,他一直寻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培养出来接替他经营企业,他发现小凡卡正是他需要的人。小凡卡很高兴,他终于能离开狠心的老板。他告诉老人在乡下他还有一个爷爷,他非常想念爷爷,希望能与爷爷一起生活。老人十分同情凡卡,对凡卡非常友善,派人到乡下接回凡卡的爷爷,并把凡卡送到学校,学习识字,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年过去了,凡卡长大了,他已变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 答案补充 一、提示
续写要求学生根据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和要求,通过想象,构思一些情节,紧接着所供材料,续写成完整的一篇文章。
1.把握续写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思想。续写的那部分文章与所供材料的中心思想必须一致,不能前后矛盾。若续写的那部分文章偏离了材料的中心,就不能称之为续写了。
2.确定续写部分文章的线索。能贯穿一篇文章始终,把文章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的就是线索。抓住所供材料的线索,续写时就能按照这条线索写起因,写经过,写发展,写变化,写好故事的结局或事情发展的结果。
3.展开合理想象,创设故事情节。首先,必须根据所供材料和题目的要求,按照所供材料的线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符合生活实际的情节。其次,想象的内容要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三,想象的内容要形象、生动,因为没有感情的想象是不能表情达意的。
4.注意上下衔接,力求过渡自然。注意续写部分与开头,续写部分与结尾,以及续写的各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结尾要尽可能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5.续写要注意文体的一致性,如提供的材料是记叙文,续写部分也必须是记叙文。续写的部分与题目提供的材料,人称要统一。 答案补充 小朋友你就自己想想吧``总不能都靠别人啊``那你就根据续写提纲要求自己弄下```忽忽`佩服你``
<<凡卡>>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凡卡的形象?
主要内容:九岁的凡卡·茹科夫很瘦弱,蜡黄的脸上长着一双失神的眼睛。三个月前,他被送到一个鞋匠那儿当学徒。 圣诞节的前两夜,凡卡等老板他们到教堂做礼拜走了,就拿出纸和笔给爷爷写起信来。动笔前,他担心地望了望窗外,生怕被老板娘回来看见。 凡卡真想把自己在老板家所受的委屈和痛苦统统向爷爷倾吐。他在信中告诉爷爷:他一天到晚做许多事情,却只能吃一点剩下的面包和稀粥,至于菜,他连尝也没尝过呢!晚上,他就睡在过道里,老板的小崽子一哭,他就得去哄,根本睡不好。一天他在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时睡着了,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毒打了一顿。还有一天,老板娘用青鱼的嘴直戳他的脸。伙计们也捉弄他,他们叫凡卡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他。凡卡多么希望爷爷带他离开这个鬼地方啊。 凡卡还在信中向爷爷述说了他在莫斯科的见闻。他感觉这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他再次求爷爷带他回去。他多么希望和爷爷生活在一起。 写完信后,凡卡又在信封上写上“乡下爷爷”收。然后他跑到街上,把他宝贵的信寄了出去。 过了一个钟头,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梦见了他的爷爷 人物特点:《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小说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时代。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对沙俄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控诉,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契柯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