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钱塘江“鬼王潮”潮头奔涌,什么是“鬼王潮”?
“鬼王潮”简单来说就是在农历七月出现的大潮。地处浙江的钱塘江凭借江口状似喇叭状这一地利,外加沿海一带多刮东南风这一因素,形成了奇特的钱塘江大潮景观。每年农历七八月份,钱塘江大潮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话说钱塘江的观潮历史其实已经长达两千多年,而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钱塘江观潮是因为这里的大潮类型非常多样。钱塘潮可以分为一线潮、交叉潮、丁字潮以及鬼王潮等。其中就“鬼王潮”这一类型的大潮来说,它经常出现于每年农历七月十八左右。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传统节日,名叫“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五。受该节日影响,于农历七月十八前后出现的钱塘江年度大潮因此被称为“鬼王潮”。实际上,钱塘江年度大潮一般出现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但是有些时候在风向、水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钱塘江的年度大潮会提前至农历七月十八。这种提前至农历七月十八的潮汛大潮便就是鬼王潮。据悉,钱塘江的年度大潮已经连续多年提前至农历七月出现了。就今年来说,目前钱塘江已经进入观潮期。而就在这个月的十五日,浙江嘉兴段的钱塘江便出现了颇为壮观的鬼王潮。身为望汛大潮的鬼王潮,其气势自然是十分澎湃的。对于游客来说,气势汹汹的鬼王潮能够带来他们绝佳的观潮体验。但是与此同时,游客在观潮时也要越发注意安全。根据往年的报道可知,有些游客为了近距离观看鬼王潮等大潮而不慎被潮水打湿或者冲倒在地,甚至于还有游客因此而失去生命。所以在观潮时一定要多加注意,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浙江嘉兴钱塘江迎“鬼王潮”,这个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鬼王潮”这一景象的形成其实是由风向、水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的。钱塘江地处浙江省,因壮观的钱塘潮而为人所知。钱塘潮初时就只是远处的一个细小白点,接着转瞬间就会变成一根银线。接下来这根银线会迅速变宽,同时伴随着阵阵潮声。一会儿时间,潮水便会翻滚至跟前,并伴随着3-5米的巨浪。前浪刚落,后浪便又跟着呼啸而起,一浪又一浪,颇有排山倒海之势,看起十分地壮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的潮汛都会达到最大值。但是近些年,钱塘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八左右便会提前出现大潮。因为这一时间正好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分接近,所以这一大潮也被称呼为“鬼王潮”。每一年的钱塘江大潮的出现时间之所以会基本固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形成与天时息息相关。地球是个自转与公转同时进行的星体,在这一运转过程中每到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这一时间地球便会与太阳与月球基本处于一直线上。在此情况下,地球海水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值。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理一样,鬼王潮的形成其实也受到了月球与地球相对位置这一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风向、水文等因素也是促使鬼王潮形成的原因。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七,钱塘江也是出现了鬼王潮。这一景象形成之后也是引得许多民众纷纷赶去参观。其实钱塘观潮这一行为自汉魏时期便已出现,后来经由发展在唐宋时期进入兴盛。关于观潮地点,一开始古人大都以杭州凤凰山、江干为最佳观看点,但是自明朝之后观潮最佳点开始逐渐变更至海宁盐官。时至今日,盐官依旧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最佳地点。基于观潮习俗的盛行,后来逐渐有了观潮节,这个节日的时间一般设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三天。每每到这个时候,盐官便会挤满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潮者。不管是钱塘江大潮还是鬼王潮,由于浪潮都非常大,所以在观看时一定要多注意个人安全。14年的鬼王潮曾经将石堤直接击垮,不少观潮者因此受伤。所以观潮期间即便对该景象存有莫大的好奇心,但是还是要注意不可太过靠近堤岸,以免受伤或者被浪潮卷走。
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是什么?
《观潮》的资料:《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并由忠诚参与朗读。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赏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扩展资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称为“半日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这种潮。有些地方,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间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钱江潮”主要由杭州湾入海口的特殊地形形成,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成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