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和课文中的草船借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没有太大的不同,教科书中《草船借箭》就是引用的《三国演义》,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删减。以下是三国演义的相关介绍:《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实际能借多少箭
十万支箭。剧情简介 · · · · ·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诸侯混战的结局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猛将追随,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等地,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其后,孙权建立吴国。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大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三国演义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H06rQdI0gS04JH9skwHKA?pwd=pfg9 提取码: pfg9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观看
草船借箭的是三国里的谁
草船借箭历史上真实记载出自《三国志》,用这一办法的是孙权。经过是:孙权与曹操水战中,独自坐船乘夜色偷窥曹操水寨,曹军发现后向孙权的船上射了许多箭,孙权的船因一边载箭过多有点倾斜了,这时他灵机一动,命令掉转船身,曹军继续放箭,孙权的船另一面也载了不少箭,船得以平衡,接着赶在曹军追击前逃脱。曹操见状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塑造诸葛亮这一正面形象,把上述故事改编成诸葛亮“草船借箭”,人们便记住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是这么写的,其实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事,空城计是曹操的事,很多并不是诸葛亮干的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吗?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不是真实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一个多月。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又据《三国志》引《魏略》记载,孙权乘坐大船来到曹军对面来观察曹操的军事情况,曹操命令弓弩乱发,箭射在孙权的船体上,船因偏重一边将要倾覆,孙权于是调回船头,又用船的另一面受箭,船两边受箭相对均匀后,船平稳行驶,孙权坐船而回。《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赤壁之战前后只记载了诸葛亮与孙权的已下对话:“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及其它。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对曹操军队只是作了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这个以孙权为中心的极具戏剧性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被嫁接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实际上是罗贯中先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达到“尊刘抑曹”的目的而精心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