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丑化杨广?
具体原因以下:1、政治需要:为了证明李唐王朝取代大隋是顺天应命,对前朝的丑化自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李世民授意手下史官丑化隋炀帝的形象,在正史中对其大加诋毁,更在民间舆论上散播流言,把杨广的形象妖魔化,致使后人多人为杨广是商纣夏夏桀这样的极品暴君。2、外部原因;虽然隋朝的灭亡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但后世不可避免地将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联系起来,认为如果不是隋炀帝的种种行径,隋朝或许命数未尽。这样一来,对杨广的评价就会有失偏颇。同时,后世的帝王需要反面例子为鉴,隋炀帝杨广便成了历代君王乃至民间口口相传的“暴君”。3、个人原因;在隋炀帝治政后期,不恤民力,三次征伐高句丽,不堪重负的百姓怨声载道。大隋的种种积弊被征辽诱发后,他非但未能积极应对,积极力挽狂澜,反而逃避困难,整日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最终天下大乱,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他自己也身死国灭。4、客观因素:杨广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从古至今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所以隋朝和隋炀帝被李唐王朝成功丑化便也并不出奇。和同样被汉朝妖魔化的秦朝一样。历史记载隋炀帝的形象:1、杨广夺取了太子之位。杨广通过种种手段,联合独孤皇后杨素等人陷害杨勇,最终隋文帝废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如今看来不过是正常的权力斗争,但在礼制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王朝谋害储君是非常严重的罪行。2、杨广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杨广兴建东都时,每个月征募劳役两百万人;兴修运河时,也征召了一百多万人。杨广游巡期间,招待得好的地方官员就被提拔,招待得不好得被贬黜。所以地方官纷纷以民脂民膏取悦杨广,3、《食货志》记载,为了在一天之内收集完制作仪仗的装饰品如皮革、齿牙、羽毛,百姓便捕猎飞禽走兽,可依旧不够,地方官便向豪门大户收购,造成当时这类物品的价格飞涨,杨广荒淫享乐可见一斑。4、杨广穷兵黩武,频繁发动战争。杨广在位十四年,灭了土谷浑,征讨占城、契丹、流求、三征高句丽。不顾国家实际情况,大肆征召士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至民不聊生,爆发了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杨广也无暇顾及高句丽,内忧外患共同爆发,隋朝迅速衰败灭亡。
历史为什么丑化杨广?
主要是因为李世民授意手下史官丑化隋炀帝的形象,在正史中对其大加诋毁,更在民间舆论上散播流言,把杨广的形象妖魔化,致使后人多人为杨广是商纣夏桀这样的极品暴君。而事实上,隋炀帝雄才大略,聪敏过人,一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扬中华国威的壮举,也推出过不少英明的举措,可在不客观的历史宣传下,这些如今已然少有人知。杨广不是一无是处的昏君。隋炀帝杨广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并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是个政治和野心都高瞻远瞩的人。不仅修文藏书、开创科举,还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打击豪门世家,且大力开拓西域,使四方诸国诚服。修大运河,创下绝世伟业。虽然因为穷兵黩武、急功近利、耗尽民力、苛捐杂税等终让他走上亡国之君的道路,但是他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昏君。杨广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抱负的君王,但是确不懂得一张一弛的道理,最终死在了自己无边的抱负之下,而被后人生生写成了一个昏君,呜呼哀哉。
杨广是被谁杀死的?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杨广死后,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权臣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正式灭亡。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将杨广以帝礼改葬于雷塘。扩展资料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被谁杀死的?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杨广死后,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权臣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正式灭亡。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将杨广以帝礼改葬于雷塘。扩展资料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隋朝第二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