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什么意思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出处:《论语·子路》。《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扩展资料:原文: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拓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不足什么意思?
1:名义不正,那么言行道理就行不通,言行道理行不通事情就做不成,然后礼仪和乐就不能兴盛,礼仪和乐不能兴盛,法律就不能公平地适用,百姓就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是非不分,不知道该从哪里改进。
(或者:名分不纠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2: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