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

时间:2025-01-31 18:44:23编辑:小星

完璧归赵是谁的典故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出自哪个时期?

完璧归赵出自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赵氏起源: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赵惠文王是如何夺取王位?他是如何成为赵国第七位君王的?

赵惠文王的王位并不是自己夺取的,而是他的父亲赵武灵王亲手送到他手中的,他还在赵武灵王壮年之时就成为了赵国的第七位君王,但是赵惠文王也的确为了获得王权做出过争夺,争夺的结果就是将自己的父亲饿死在了宫殿之中。战国时期,赵国终于迎来了一位雄主,在他的带领之下,赵国迅速走向强大,这位雄主就是赵武灵王,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改革,比如胡服骑射,这些改革让赵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霸主,但是赵武灵王在政治上太过于理想化,因为赵武灵王幼年继位,权力交接的并不平稳,所以赵武灵王并不想让自己的接班人也经历这样的事情,所以就提前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继承人,而自己则专心于军事。原本赵武灵王的大儿子赵章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由于赵武灵王宠爱吴娃,所以就将跟吴娃的孩子赵何立为了太子,这就是日后的赵惠文王,不过赵武灵王的这个决定也为日后赵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赵章言行举止非常类似于赵武灵王,而且也很孝顺,赵武灵王见到赵章在庭下跪拜赵何,内心又开始不忍,这个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赵武灵王的头脑中,就是将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分别治理,而且赵惠文王将权力交给赵何之后,内心也有些后悔,想要收回这些权力,这个时候发现已经不太可能了。最终,赵惠文王赵何跟赵章两人之间发生了冲突,赵何将赵章杀死,并且囚禁了赵武灵王,可怜的一代雄主,被自己14岁的儿子饿死在了沙丘宫。你知道赵惠文王是如何夺取王位?他是如何成为赵国第七位君王的? 欢迎留言讨论。

赵国第七任国君:赵惠文王简介,在位时发生完璧归赵事件

人物生平 赵惠文王继位初以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章和辅相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 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秦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肥乡县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次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次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齐国衰败后,七国中除秦以外,比较强大的国家为赵。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连横,于赵惠文王十三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讲和。秦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山东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几。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一提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赞赏有加,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不多,却足以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 第三个方面,赵惠文王对臣属赏罚严明,有理有节。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有战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文王又封他为上卿。而宦者令缪贤有罪,想叛赵投燕,这本是杀头之罪,当缪贤知错悔改而“肉袒负斧质请罪”时,赵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赏罚严明,确实表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继承了赵武灵王的基业,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赏罚严明,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赵惠文王堪称一代明君。 为政举措 为君之道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和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后三年,赵奢攻取齐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前276年,廉颇攻取魏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大破秦军。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赵惠文王33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太子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善纳忠言 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这是成为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条件之一。 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大都是以此闻名。赵惠文王在为秦王要以城换璧而左右为难之际,能听取宦者令缪贤的推荐,召见蔺相如,并接受蔺相如的建议,“宁许以负秦曲”,争取了主动。在渑池会前,赵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参加。廉颇蔺相如进谏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不顾个人安危,去赴渑池会。廉颇又提出为了断绝秦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要挟的念头,如果赵惠文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赵惠文王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赵惠文王能虚心听取臣下的谏说,以国事为重,确实难能可贵。 轶事典故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 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 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 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 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 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 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 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 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 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 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 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 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 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 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 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 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 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 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 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 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 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 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 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 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 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 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 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 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 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 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 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 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 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 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 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 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喜好剑术 赵惠文王喜欢剑术,住在宫门左右的剑客有三千余人,日夜相互击剑于文王面前,死伤的一年有一百多人。而赵文王仍然喜好剑术而不厌恶。如此下去三年,国势衰危。诸侯图谋攻取它。太子悝感到忧患,召募左右臣僚,说:“谁能说服国王使他停止剑士的活动,便赐他千金。”左右臣僚说:“庄子能做到。”太子于是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和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叫我做什么,赐我千金?”太子说:“听说先生明达圣哲,谨奉上千金用市以为劝侑。先生不接受,我还怎么敢说。”庄子说:“听说太子之所以用我,是要杜绝国王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劝说大王而违逆了国王的心意,下又有负太子的委任,那就会遭到刑戮而死去,我还怎么使用千金呢?假如我对上说服大王,对下能完成太子交给的任务,那么我向赵国要求什么会得不到呢!”太子说:“是这样。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吧。我善于使用剑。”太子说:“但是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蓬头突鬓,戴着重冠,冠缨模糊,穿后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诘难,大王就高兴。现在,先生一定要穿上儒士的服装去拜见大王,此事必然不顺当。”庄子说:“请制做剑士的服装。”制做剑士服装用了三天,就去拜见太子。太子便和庄子一起去拜见国王。国王拔剑等待他。庄子进入宫殿大门不急步上前,见国王也不跪拜。国王说:“你打算用什么来开导我,让太子事先跟我介绍?”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以剑术拜见大王。”国王说:“你的剑术怎么能制服对手?”庄子说:“我的剑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国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用剑术的方法,示人以空虚莫测,用起来叫人不及提防,发动在后,竟先击至。希望试一试。”国王说:“先生休息,到馆舍等待命令,待我下令设剑术比赛再请先生。”于是国王使剑士较量七天,死了六十多人,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在宫殿下,于是召请庄子。国王说:“今天请与剑士对剑。”庄子说:“期待很久了。”国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听凭大王使用,请允许我先谈谈而后再进行比武。”国王说:“愿意听到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国王说:“天子的剑什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把燕溪、石城当作剑端,把齐国的泰山当作剑刃,把晋国和卫地当作剑背,把周地、宋国当作剑环,把韩国、魏国当作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裹着,用勃海缠着,用恒山做带,用五行制衡,用生杀论断,用阴阳开变,用春夏抉持,用秋冬运行。这种剑,直伸无前,举它无上,按它无下,运行无旁。向上可以决断浮云,向下可断绝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了。这是天子的剑。”文惠王惘然自失,说:“诸侯的剑怎样?”庄子说:“诸侯的剑,以知勇之士做剑端,以清廉之士剑刃,以贤良之上做剑背,以忠圣之士做剑环,以豪桀之士做剑把。这种剑直伸去也无前,举它无上,按它也无下,运转亦无旁。在上效法圆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效法方地,以顺应四时;在中间和顺民意,来安顿四方。这种剑一旦用起来,犹如雷霆的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听从国君的命令的了。这是诸侯的剑。”国王说:“庶人的剑怎样?”庄子说:“庶人的剑,蓬头突鬓,戴着重冠,冠缨模糊,穿后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洁难,在人们面前相互袭击,上断人头,下决肝肺。这种庶人的剑,跟斗鸡没有不同,性命死于一旦,对于事务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大王拥有天子的位置而喜好庶人的剑术,我私下为大王鄙薄它。”国王于是引他上殿,主管家务的人端上饭菜,国王绕着饭食走三圈。庄子说:“大王安 *** 下来,平定气息,关于剑术的事情我已上奏完了!”于是文惠王三个月没出宫门,剑士都伏剑自杀在他们的住处。 家庭成员 父亲:赵武灵王赵雍 母亲:吴娃 兄弟:赵章、赵豹(平阳君)、赵胜(平原君) 妹妹:赵公主,赵惠文王同母妹 王后:赵威后 子女:赵孝成王赵丹、长安君、燕后(燕武成王王后)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趣闻轶事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国安平君田单与赵奢交谈,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让我不怎么敬佩的只是您使用的兵员太多。使用的兵员多,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种,粮食也要从别国卖入,远距离输送,不能保证军队供应,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我不会这样做。我听说过,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现在将军您每次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 马服君赵奢说:“看来您不仅不通晓用兵之道,而且也不明了如今的军事形势。那吴国的干将之剑,加之于肉体可以砍断牛、马,加之于金属可以割断盘、匝。如果把它靠在柱子上砸,就会折为三段;把它垫在石头上砸,就会碎为百片。用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大国家的军队,这就像是把宝剑靠在柱子上、垫在石头上砸它一样。况且那吴国的干将之剑虽然锋利,更难得的是如果剑背不足够厚,剑尖就无法刺人;剑面不足够轻薄,剑刃就无法断物。如果同时具备了这样的剑背和剑面,但是没有剑环、剑刃、剑珥、佩带等辅助之物,那就只好手持剑刃去刺物了,这样的话,剑还没有入物,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断了。 您如果不拥有十几、二十万的兵力作为像剑环、剑珥这样的配合部分,只想凭借三万名精英横行于天下,怎么能做到呢?何况,古时候天下分成很多个诸侯国。即使是大城邑,城墙也没有超过三百丈的;人口即使多,也没有超过三千家的。如果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去攻打这样的城邑,还有什么困难呢?如今,古代众多的诸侯国已经归并成为战国七雄,它们可以召集十万兵力,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果这样持续几个年头,就会出现你们齐国(被燕攻破)那样的状况。齐国动用二十万兵力攻楚,五年才结束战争;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说,齐、韩两国势均力敌,又相互围攻,有谁敢对我夸下海口,说他能用三万兵力去援救这两国呢?方圆千丈的大城、户口上万的大邑相互对峙,如果想用三万的兵力去包围千丈的大城,恐怕连城的一角都围不住,至于进行野战就更加不够了,你能拿这点兵力去干什么呢?”安平君田单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确实比不上您的高明呀!”


上一篇:茉雅减肥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