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岗古海遗迹的遗址简介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地貌颇为奇特:山岗的北坡和缓,南坡崖壁则呈额头状,下部山岩凹陷,岩壁下成斜平面台,台面向外下倾,倾角为15°。这是一种海蚀地貌,表明远古时代南海水域的边缘深入到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理学家将它命名为古海蚀崖。此海蚀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是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证据,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七星岗古海岸遗址1937年被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这一发现为海内外专家们所关注,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线与今天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为50千米的说法。在此之前,地理学家们普遍将意大利距今海岸50千米的内陆古海遗址视为海面从大陆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距今海岸100千米以上,是原来说法的一倍。关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南移的成因,学术界的观点有巨大分歧。吴尚时在1938年发表《广州附近地形之研究》一文指出,七星岗海蚀崖下平台高出平原1米多,是海岸南移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壳的上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意吴氏说法的学者认为,如同白云山的形成一样,白垩纪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步上升,从而将海岸线推移至如今的位置。但这一观点并未被地理学界所普遍接受。另一些学者认为,第四纪世界性的冰川期将海平面抬高到水域足以到达七星岗一带,随着冰川期的过去,海平面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而界于两者之间的看法则认为,冲积平原的发育使得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渐增高,并逐步向外推进,从而将海岸线挤到了如今的位置。他们认为,珠江三角洲平原是距今6000年间形成的,因此,七星岗古海岸存于距今6000年前。
七星岗古海遗迹的遗址公园
在广州石榴岗路与仑头路交会处西北侧有一处黑褐色礁石墙,也许很多老广每天都会经过,但大概没多少人知道,它竟是有着“世界第一古海岸遗址”之称的国宝级海蚀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迹。从市文化局获悉,为妥善保护该处天然文物,2008年内将原址兴建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是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层所构成的小山坡,在山坡脚约2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的典型海蚀地貌———海蚀崖高2米,前有宽约8米略为倾斜的海蚀平台,崖下的洞穴是深约1米的海蚀洞,洞穴上方成额状突出。有关学者考证,约在六七万年前,七星岗一带原是惊涛拍岸、白浪滔滔的南中国海岸边,时至今日,它已成为见证广州沧海桑田的活化石。1963年3月,七星岗遗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处遗迹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陆最远的古海岸,深入内陆达100公里,相比下,著名的意大利古海岸遗迹离海岸只不过50公里。所以国际地理学界普遍认为,七星岗古海遗迹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海蚀遗迹。不过,由于长年缺乏系统管理和,七星岗海蚀岩已被风化剥蚀,遗址周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市文化部门已论证通过了相关的抢修方案,预计今年内将会在其原址动工兴建古海岸遗址公园,在保持海岸遗迹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已风蚀的海岩面进行修复,同时全面复绿遗迹周边环境。预计,2009年初,遗址公园可建成并对市民开放。
汕尾中学的知名校友
陈庆梓——高中首届校友,香港国际华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金伯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三届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现任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黄旭华——1938年毕业于作矶学校附属作矶小学(汕尾中学前身),中国首批院士,现为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获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称号.。黄瑶——55届初中春季毕业,德美集团总裁,任香港城区商会会长、汕尾市城区政协委员,是世界闻名的玩具“眼珠大王”。林健儿——71届高中毕业生,已拥有三个美国专利,发表了数十篇科学论文。潘家懿——55届初中毕业生,汕头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省语委副主任,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著有《普通话训练教程》等多本专著,两次获得省劳模及优秀教师荣誉。施聚生——初中第四届校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非触发引信专业,主持开发某新型引信,该项目开拓了我国一个新领域。徐德荣、曾昭宏——初中60届、高中第五届校友,分别为香港励高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许坤——57届高中毕业生,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杨享璀——第十五届校友,妇产科专家,加拿大美国医学委员会注册医师,现任加拿大道臣医院妇产科主任,加拿大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妇产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院士。杨享显——初中首届校友,曾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高度赞扬他的高尚人格。(以上信息来自汕尾中学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