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在哪里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在哪里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往南七公里的地方。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自己的父母和兄嫂修建的,始建于公元1366年,历时13年完工,占地面积约为2万余亩,原为英陵,后改为皇陵。
明皇陵在哪里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以及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种修建制度,其内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个道,殿宇与房舍大概有千余间,此外还有一些陵丘、石刻群等。不过,自明末以来,明皇陵被人为破坏,加上风雨侵蚀,陵内的宫阙殿宇逐渐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虽然不是帝王的陵墓,但是在修建之初,里面的殿堂、斋宫及官厅多至数百间,皇陵神道的总长约为257米,石像共有32对。明皇陵的碑文是皇帝朱元璋亲撰,其他石像、雕刻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最。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有16位皇帝,哪三位皇帝不在明十三陵?
明朝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在十三陵。
第一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葬在南京明孝陵,之后朱棣将国都迁到北京,才有了后来的十三陵。
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主导削藩,却引发燕王靖难,在南京被攻陷后失踪,自然没有陵墓。
第三位是明景泰帝朱祁钰,在兄长失陷瓦剌后继承皇位,之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贬为郕王,病逝后葬在金山,而不在十三陵。
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
因为有三个皇帝没有葬在明十三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扩展资料: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1、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2、朱允炆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3、朱祁钰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十三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祁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明朝总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何明朝的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
首先,声明一下,既然题目讨论的是“明朝16位皇帝”,那么咱就以“生前在位且被广泛承认”的16位明朝皇帝。睿宗献皇帝朱祐杬,以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四世先祖,均为追尊,是为“非生前在位”,不列入讨论。懿文太子朱标,薨后曾追尊兴宗孝康皇帝,此后复称懿文太子,是为“不被广泛承认”,亦不列入讨论。声明完毕,然后罗列下明朝16位皇帝,以便展开回答。(1) 太祖朱元璋,(2) 建文帝朱允炆,(3) 成祖朱棣,(4) 仁宗朱高炽,(5) 宣宗朱瞻基,(6) 英宗朱祁镇,(7) 景帝朱祁钰,(6) 英宗朱祁镇,(8) 宪宗朱见濡,(9) 孝宗朱祐樘,(10) 武宗朱厚照,(11) 世宗朱厚熜,(12) 穆宗朱载坖,(13) 神宗朱翊钧,(14) 光宗朱常洛,(15) 熹宗朱由校,(16) 崇祯帝朱由检。注:宪宗朱见濡、穆宗朱载坖,这两位的名讳没写错!若有疑问,请自行查阅资料,不在这里展开了。十六位皇帝细数完了,为何只有“十三陵”,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明十三陵在今北京,是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后的皇陵群。太祖朱元璋孝陵,在应天,今南京。第二,建文帝朱允炆,因成祖朱棣不承认其皇帝身份,故未建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朱祁镇不承认其皇帝身份,将其以亲王礼葬于金山口,即便宪宗朱见濡追复帝号,但其陵寝未列入正式的皇陵群。如此,16帝,除去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3帝,即13帝、13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