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论什么?
《黄帝内经》第一章《上古天真论》。
一个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上”,把平面变成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概念,“古”是对时间的表达。“天真圆满”是中国人文最高的价值标准。
所以,《上古天真论》,是以时间空间为背景的对圆满价值观的论述。
《黄帝内经》不仅是谈养治病的书,而是一本强调人文价值观的书,打开我们的眼界,扩宽我们的界面。
很多读者是冲着健康养生而来,但当我们慢慢体会,健康不过只是养生体系中很小的部分,健康是养生过程中顺便就能达成的。是养生体系里面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健康是在养生过程中顺便就能达成的东西。
可是见地和智慧是很难被打开的。比如,我们大部分人的认识是生病导致了身体不好,但实际上是 你身体不好了才导致生病。又或者说不是病好了身体才好,而真是的情况是只有身体好了我们的病才能好 。
上古天真论, 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达成天真圆满的状态 ,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最高的标准。所以,不管是否成道成贤,最后都是走向天真圆满的道路。第一篇就揭开了这个中国人文价值观的最高标准的模板。好像给了我们一张地图,并且标明了目的地,当我们明确了目的地在哪以及我们在哪,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问题或者你选择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达这个目的地。
《上古天真论》说什么
现在我们这个课是研究《黄帝内经》,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是大医生、大博士,很多是科学的专家,在这里听我这个老头子盖。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开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题目就要注意了。“天真”这个“天”字,不是上天的天。这个“天”字,有时候代表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哲学的天,有时候代表天文学的天等等,学中文要搞清楚。
对不起,耽误时间讲题外话,为什么天字那么写?你真去研究中国文字,第一个字“一”是画图案开始的,为什么那么画?因为讲不清楚宇宙是几时开始的,天地是怎么来的,所以以一画来分开。所谓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地,这是科学的,因为时间空间上,查不出宇宙的来源。我们中国人很注重这个,现在的科学发展到太空,也是在追求这个。
今天我岔过来几句话,西方哲学讲人类世界的来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到现在还下不了结论。换句话说,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如果说西方有哲学,中国没有哲学,你完全错了。中国上古就是探索这个问题,从我们唐朝的古诗就看得出来,可惜大家年轻没有好好读。我们当年是读来的,所谓读是唱歌一样念。
有一个故事,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里,很多好句子,其中有些名句,是关于哲学、科学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世界上哪个人先看到月亮?天的月亮是几时开始照的?这个是哲学、科学哦!大家却随便把它当文学看过去了。
所以我常常批评自己,也批评学西方哲学的朋友,你们西方讲哲学、科学,又分家又分类的,我们中国不是。我说中国的文化没有哲学家,因为中国文化是文哲不分,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第二是文史不分,哲学家都是史学家,都是懂历史的。
譬如司马迁,大家认为是史学家,我说你们完全错了!司马迁除了写《史记》以外,他的八篇大文章“八书”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经济什么都有。他是个哲学家,又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家。所以中国文化哲学、经济、政治、文学是不分的。
刚才讲了这两句诗的感言,这跟我们讲《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呢?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文字搞不清楚,历史搞不清楚,就有些麻烦。譬如说《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是讲天。所们晓得“一”是一画分天地,上面代表形而上的,再加一笔和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了,天地人是这样来的。所以“一”的上面是“上”,下面是“下”,文字的来源是由画图象形,包含了很多内容。《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两个字,就是形容孩子“天真”那两个字,我们已经用了五千年还在用。这个天真的“天”代表了本体论,表示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来源。
《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这一本书考据者有所怀疑,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闹的,外国人更要批评。认为这本书的内文不是上古的,好像汉朝以后魏晋的文章那么漂亮。上古时期会有这样好的文章吗?看来学者要把自己的祖宗看瘪了。
这个属于考据学,我一辈子注重考据,但不赞成考据。考据学要注意学问,但是不要迷信。现代人最讨厌的是太迷信科学,比迷信宗教还可怕。因为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对于科学的发明,乃至爱因斯坦也不敢下定论。你们学了一点科学的皮毛,就敢下定论了,我觉得很笑话。这是有关《上古天真论》篇名要注意的。
上古天真论的概述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文献考,至岐黄。岐黄即指《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论文汇编,对话式论文风格(对答式的文体显得更客观也有诱惑力,作者的设问和受访者的回答竟然如书面用语一般精准而几无瑕疵,这不禁让人感叹后期的“润色”。所谓后期的“润色”喻对话是假的)。学者在汇编之时,中医学说已经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方剂、到临床各科、病证、发病因素、诊断、保健治疗术(虽用药但不止于药)等等方面成熟,编者为了让这些学说的普及应用并且永传后世,对当时所撑握的中医文献,站在整体、系统化的高度,进行了汇编整理成册。由于当时的人力、物力、资料、资源以及社会风潮等等的影响及局限,编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能做到这种成效,就是在当今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汉文帝时,习医者淳于意因不与难缠的王公贵族治病,招恶意诽谤,被状告至文帝,皇帝亲手审理此案,留下医界佳话。这事可能是对《内经》用对话式文稿的启发,而现代许多学者从考古及出土医学文物分折,内经文稿也应该产生在此之后。内经古本在流传过程中也不断地被整编,如唐代,学者王冰对留存的已经损坏、散乱、遗失缺如以及医学术语中涉及《道》学等等文稿,重行整理编著并补充了内容,这样使文稿显得更系统化、完善化,据说是现流传的《素问》一部八十一篇版本。论文文体,每篇文稿,皆以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对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等的布局,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是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需要的。补充这点说明,便于读者对《内经》文稿有个特别的认识,便于学习、注译、撰写医学论文。医之道乃学说体系,自传世以来,皆以为是一门技术,习者多只取其中而用之,如此取舍,故流传散失甚多,此巨大遗憾!万望习者自此珍惜之。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健康与长寿。而《上古天真论》正是寓黄帝和歧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最后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1. 关于篇名:上古,王冰注:“玄古也。”玄者,远也。所以,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 天真,大致有三种解释:①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念也。”②指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为“天年”、“天寿”。③认为“天”,指先天;“真”指“真气”,也名“元气”。李东垣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正因为元气本于先天,,故名“天真”,即先天真元之气。从分析本篇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因善养生,保全真气,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第三种将天、真分而释之,似较合理。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上古之人,保养天真以却病延年的原则、方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元之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篇内凡言道者五,乃全天真之本也。”2. 内容提要①养生的主要法则、方法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②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演变,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③举“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顺应天地四时阴阳而保养精、气、神的程度不同,其寿命也不一样。
重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背景】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上古天真论”是《素问》第一篇的篇名。“上古”指远古,即人类生活早期时期。张隐庵云:“天乙始生之真元也”; 高士宗云“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故天乃天性之谓,真即真元之气。本篇着重讨论上古之人如何养其天真之气以达健康长寿的问题,以及天真之气对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所以叫做“上古天真论”。
养生,有名“摄生”、“道生”等。古人对于“摄生”,有两个基本观念,即:①天人相应的 整体观念 ;②“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因决定外因)。
什么是整体观念?人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整体观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自身身体健康,正气充足,就可以抵御外邪,不易生病。
(一)保持长寿的主要方法
1.“法于阴阳” :“法”,是“取法”、“适应”或“模仿”的意思。“阴阳”,是指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取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也就是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思。
2.“和于术数”:“和”,调和。“术数”,就是指养生的技术方法。和于术数,就是指修身养性的方法。如古代道家的引导、吐纳和近代的“静坐法”及“气功疗法”都属于这一类。
3.“饮食有节”:即饮食要有定时和定量的节制。 如果暴饮暴食或食无定时,易伤脾胃。
(二)导致早衰的基本原因
《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总的要求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人的精神思想、生活起居、形体状况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是所谓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具体来说,本篇从如下四个方面理解:
1.顺应四时之变化,防止外邪的侵袭
《内经》提倡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来调摄人的精神。而原文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指应回避四时不正之气,外邪的侵袭。既从阴阳而养精益神顾护正气,又知四时而防御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正常的生活规律
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里包括生活起居、饮食劳逸等方面。反之,起居无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不能尽终其天年,“半百而衰也”。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妄作劳包括 劳 和 逸 两方面都不能过度,即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如《素问·宣明五气》之五劳所伤,则包括过劳之“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和过逸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3.思想上要做到“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
本篇指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内经》特别强调精神上的修养,作者深受老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避免无故的精神忧虑、沉重的思想负担,在今既非毫无意义。《内经》所论七情五志致病甚多,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4.积极的锻炼身体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精注易读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古人对于人之身体组成,经络运行,中医中药基本原理的总结与阐述,是中医、中药、 养生 、保健的理论源泉。从人文角度来说,《内经》集成了道家、儒家乃至更多思想家的成果,是经典古文之一。《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两部分。《素问》侧重生理、医理,《灵枢》侧重经络、腧(shù)穴。 《黄帝内经·素问》 昔在 (有) 黄帝 (即轩辕氏) ,生而神灵 (古人迷信,认为其出生即有神灵护佑。) ,弱 (婴儿) 而能言,幼 (少年) 而徇 (xùn,通「迅」,机灵。) 齐 (zhāi,同「斋」,指端庄有礼。一同「济」,迅疾之意。) ,长而敦敏 (厚道,敏慧。) ,成而登天 (成为天子) 。廼 (nǎi,同「乃」。) 问于天师 (即岐伯,黄帝身边的中医大咖。) 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 (指寿命) 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 (为「将人」之误倒。将,犹「抑」。) 失之耶?岐伯对 (尊敬的回答,不是怼哦!) 曰:上古之人,其知 (通晓) 道 (指 养生 之道) 者,法于 (作动词,遵循于。) 阴阳 (指天地之规律。) ,和于术数 (术为思想,数为道理。指遵照医理。)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乱。指过分的。) 作劳 (即「劳作」) ,故能形与神俱 (一起,指形神不离。)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你懂的!) ,以欲竭其精 (元气) ,以耗散其真 (同「正」,正气。) ,不知持满 (满,通「盈」。即守身而使得精气神充盈。) ,不时 (shì,通「是」,善于。) 御神 (控制情绪) ,务快其心,逆 (义训为「迎」。【尔雅·释言】逆,迎也。) 于生乐 (生,古「性」字。生乐即真乐,指醉生梦死。)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按: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就发出了如此发蒙振聩的忠告!良好的生活习惯、稳健的情志控制才是 健康 长寿的重要因素,而并非唯有医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