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为何没能成为接班人,反而自杀呢?
234年,后主刘禅加封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等职,让其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杨仪。当时,杨仪的能力与蒋琬不相上下,而且他的资历、功绩还要超过蒋琬,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任职,堪称是孔明的左右手。那么问题来了,杨仪为何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迫自杀了呢?杨仪字威公,是荆州襄阳人。最初的时候,杨仪是在荆州刺史傅群(曹操任命的)的手下担任主簿,后来投奔了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之后让他作为使者,入川去面见刘备。刘备与杨仪交谈一番后非常高兴,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帝时,杨仪被任命为尚书。诸葛亮开府后,杨仪担任相府参军,几年后,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被任命为长史。相府长史这个职务别看品级不高,却非常重要,是诸葛亮最主要的助手。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诸葛亮出兵北伐主要依靠两个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就是杨仪。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临死前将全军托付给了杨仪,而杨仪也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将蜀汉的主力部队全部带回汉中。不过,杨仪却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事后,后主只是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无所统领,从容而已”。那么,诸葛亮那么器重杨仪,为何却没有选择杨仪,反而选择蒋琬呢?其实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蒋琬、杨仪都是他的左右手。杨仪在军前出谋划策、调动军队,蒋琬坐镇成都,负责往汉中运送粮食、组织兵源。另外两人都属于荆州集团,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比了两人的性格,最终做出了决断。蒋琬性格宽宏、待人友善,而杨仪则性格狭隘,而且非常偏激。诸葛亮死后,杨仪非但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授予虚职,因此非常生气。在杨仪看来,蒋琬的资历不如自己,威望、才能更是不如。人们都怕杨仪乱说话,所以不敢与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杨仪。杨仪对费祎说了一通牢骚话,意犹未尽,说了一句更过分的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诸葛亮的左右手杨仪,为什么会自杀?
杨仪因为内心有怨言,后被刘禅下贬最后抑郁自杀。一、杨仪与魏延争权,诸葛亮成幕后黑手。杨仪是蜀汉文臣这边数一数二的人物,也是诸葛亮的得意助手。但杨仪性格善妒,而且记仇。这杨仪就和魏延不和,魏延是武将这边大佬,比较嚣张,杨仪看不惯他,两人处处争锋相对,诸葛亮常常当和事佬。二杨仪的死多少跟这也有点关系。诸葛亮在死前发了三道命令,还召开了一个床前小会议。诸葛亮让杨仪蒋琬姜维等人来床前说,我死后你们带着我的尸体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不听就随他。诸葛亮还悄悄暗示杨仪自己死后让他当丞相,但同时诸葛亮又让人跟魏延说在他死后让魏延当丞相。同时又对刘禅说让蒋琬接自己的班。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诸葛亮命令,想继续北伐。杨仪等人就撤退,魏延与杨仪有矛盾。于是二人就开始争权了。两人都上书说对方造反(其实就是除掉对方自己当丞相),最后刘禅选择相信杨仪。二、杨仪之死。刘禅派王平带兵去剿灭魏延,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杀。在个人看来诸葛亮就是想弄死魏延(诸葛亮曾断言魏延造反),后设计这个局。在魏延死后,大家都认为杨仪会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就连杨仪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刘禅遵从诸葛亮意见让蒋琬当丞相,这个时候杨仪傻眼了啊,觉得自己被骗了。杨仪以前可是蒋琬的上司,现在倒好蒋琬成为自己的上司。杨仪当然不服,自己资格能力都要比蒋琬强,凭啥是他当丞相。杨仪怨气非常重,经常说些不利于朝廷的话,于是刘禅将他下贬,可杨仪言辞更加激烈了。刘禅索性不再重用他,于是他自杀了。
诸葛亮的左右手杨仪,最后为何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因为四处诽谤朝廷,而且对朝廷怨气太重。一、杨仪算是被诸葛亮算计了。杨仪本来是蜀汉重臣,基本上算是文臣这边前三的人物,当时大家都认为杨仪是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但杨仪和魏延是出了名的有矛盾,杨仪和魏延都是善妒的人,也都是记仇的人。魏延是武将中的大佬,诸葛亮一直都忌惮他。所以诸葛亮就在死前摆了他们一道。诸葛亮在死前召开了个床前小会议,没有邀请魏延。诸葛亮对杨仪等人说,我去世后你们带着我的尸体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不听的话,就随他去。而且诸葛亮悄悄对杨仪说自己死后他来继任自己的位置。诸葛亮又跟魏延说,自己死后让他继任位置。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诸葛亮命令,杨仪就私自撤兵了,而魏延看着杨仪撤兵,自己也撤兵,加上两人有仇,两人就干了起来。二、杨仪之死。当时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都想当丞相),就都跟刘禅说对方造反。最后刘禅听信了杨仪的话,让王平带兵是剿灭魏延,魏延死于马岱之手。魏延死后,杨仪以为自己可以当丞相了,毕竟自己能力资格都是丞相的最好人选,蜀汉重臣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但诸葛亮让刘禅任命蒋琬为丞相。蒋琬这个人官职是比杨仪小的,一下子当了丞相就成了杨仪的上司。这让杨仪很不爽啊,自己以前比蒋琬职位高,凭什么他能当丞相,而且诸葛亮还私下许诺给他。杨仪就开始经常发牢骚,有时候还说了诸葛亮的一些坏话。刘禅只好将他下贬,杨仪被贬之后怨气更重了,发牢骚也更多了,还经常说蜀汉政权的不是,也说自己才能得不到施展,刘禅只好让他回去养老,最后杨仪自杀而亡。个人觉得杨仪的死,多少跟诸葛亮有点关系。
杨仪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为何没能成为接班人,反而自杀呢?
234年,后主刘禅加封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等职,让其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杨仪。当时,杨仪的能力与蒋琬不相上下,而且他的资历、功绩还要超过蒋琬,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在诸葛亮身边任职,堪称是孔明的左右手。那么问题来了,杨仪为何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迫自杀了呢?杨仪字威公,是荆州襄阳人。最初的时候,杨仪是在荆州刺史傅群(曹操任命的)的手下担任主簿,后来投奔了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之后让他作为使者,入川去面见刘备。刘备与杨仪交谈一番后非常高兴,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帝时,杨仪被任命为尚书。诸葛亮开府后,杨仪担任相府参军,几年后,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被任命为长史。相府长史这个职务别看品级不高,却非常重要,是诸葛亮最主要的助手。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诸葛亮出兵北伐主要依靠两个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就是杨仪。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临死前将全军托付给了杨仪,而杨仪也很好的完成了这项工作,将蜀汉的主力部队全部带回汉中。不过,杨仪却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事后,后主只是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无所统领,从容而已”。那么,诸葛亮那么器重杨仪,为何却没有选择杨仪,反而选择蒋琬呢?其实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蒋琬、杨仪都是他的左右手。杨仪在军前出谋划策、调动军队,蒋琬坐镇成都,负责往汉中运送粮食、组织兵源。另外两人都属于荆州集团,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比了两人的性格,最终做出了决断。蒋琬性格宽宏、待人友善,而杨仪则性格狭隘,而且非常偏激。诸葛亮死后,杨仪非但没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反而被授予虚职,因此非常生气。在杨仪看来,蒋琬的资历不如自己,威望、才能更是不如。人们都怕杨仪乱说话,所以不敢与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杨仪。杨仪对费祎说了一通牢骚话,意犹未尽,说了一句更过分的话,“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将杨仪的话汇报给了后主刘禅。刘禅闻讯大怒,下旨“废仪为民,徙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后,依然不知收敛,反而继续口出狂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因此朝廷下旨逮捕杨仪。杨仪得到消息后,选择了自杀,他的妻儿最终回到了蜀地。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器重,说明杨仪确有过人之处,但他的偏激狭隘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悲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