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

时间:2024-11-15 03:03:55编辑:小星

战国七雄的建国时间顺序?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事件是三家分晋,就是原属晋国三个世卿家族瓜分了晋国自立,它们就是赵,魏,韩,这三国,因此,战国七雄最晚的是赵,魏,韩,它们三家不分前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西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其中就有燕国和齐国,燕国世代更替未变,所以七雄最早是燕,公元前1044年,接下来是楚国,是由周成王(前1043年—前1021年)分封的诸侯国,然后是秦国,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最后说一下齐国,他有点特殊,齐国始祖是姜子牙,是在武王时代成为的诸侯,也就是和燕国同时,但是姜氏齐国最后被田氏所取代,叫做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这个齐国则出现在战国时代,是最晚的;如果以姜齐排,顺序是齐(姜),燕-楚-秦-赵,魏,韩;如果以田齐排,则顺序成了燕-楚-秦-赵,魏,韩-齐(田);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01 韩、赵、魏、楚、燕、齐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战国七雄据立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互相讨伐,春秋五霸结束,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最初的战国七雄,当为齐楚最强,后面排序则就是三晋的魏国、赵国以及韩国,秦国排第六,燕国第七。下面简单描述一下各国的情况:齐国: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富有的,地处大海之滨,齐国封国后就制定了以工商农为主的经济发展策勒,拥有可观的制盐业,并且工匠者居多,带动了齐国的经济发展,齐国北接赵燕、西临楚越,地理交通位置方便,商人云集。秦国:秦国原本是一个相对贫弱的国家,在商鞅变法实行后,制定了奖励耕织等正确举措,秦国开始迅速发展崛起。秦国拥有巴蜀之地,能够很好的发展农业,农业经济占了主导地位,综合国力排名第二。楚国:楚国拥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淮委平原等土地富饶的地方,是战国时期占地最大的国家,凭借着地大物博的优势,综合国力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整体实力排名第三。赵国:战国初期的赵国并没有强国的面孔,直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成为战国中后期西据秦国、东讨伐齐国的强国,整体实力排行第四。魏国:魏国初期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重任贤人,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逐步壮大,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战国后期由于国君昏暗无能走向没落。整体实力排名第五。韩国:因韩国出于战国诸雄的夹缝地带,尤其受到霸主魏国的压制,发展得到很大的限制,在战国七雄中排名始终靠后,整体实力排名第六。燕国:早在春秋时期发展下来的燕国,同样因为尴尬的地理位置,四面强国压迫,又常年面对林胡以及匈奴挑衅,发展艰难。整体实力排名第七。公元前231年,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以上仅代表个人见解,对于战国七雄,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春秋五霸分别是:尊王攘夷齐桓公、春秋大义宋襄公、会盟天下晋文公、 独霸西戎秦穆公、问鼎中原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开国国君是姜子牙(姜太公),被周武王分封在齐地。春秋五霸之二——宋襄公宋国国君,子姓,宋氏,名兹甫。开国国君是微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武王伐纣后,恢复了微子的官职。在周成王当政时,商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诛杀。周成王、周公旦命微子继承殷商的祭祀,封在宋地。春秋五霸之三——晋文公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开国国君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往上,周后稷,名弃,是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春秋五霸之四——秦穆公秦国国君,赢姓,赵氏,名任好。开国国君是秦襄公;当时周幽王无道,被西戎犬戎与申侯所杀;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遂始有秦国。往上,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往上,蜚廉,为商纣王采石于北方,没赶上武王伐纣;蜚廉一子曰恶来,其后是秦国,一子曰季胜,其后是赵国。春秋五霸之五——楚庄王楚国国君,芈(mi)姓,熊氏,名旅。开国国君是熊绎,被周成王封在楚蛮,子爵。往上,帝颛顼。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开国国君是田和,被周安王封为齐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陈完,是陈国国君陈厉王的儿子,避祸陈乱,逃到齐国;陈完到齐国,把陈氏改为田氏。往上,妫(gui)满(胡公),武王伐纣后,寻得妫满,奉舜帝之祭祀,所以他们姓妫。往上,帝颛顼,帝舜七世祖。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战国七雄之二——楚国参考春秋五霸之楚庄王。战国七雄之三——燕国开国国君是召公奭(shi),是周武王的弟弟。往上,参考春秋五霸之晋文公。战国七雄之四——韩国开国国君是韩虔,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韩武子,事奉晋国,被封在韩原,往上,韩国的祖先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往上,周后稷,名弃,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周后稷始有姬姓。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战国七雄之五——赵国开国国君是赵籍,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叔带,周幽王无道,遂往晋国,事奉晋文侯。往上,季胜。往上与秦国同宗。战国七雄之六——魏国开国国君是魏斯,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毕万,事奉晋献公。往上,毕公高,武王伐纣后,被封在毕地,于是为毕姓。往上,与周同姓。战国七雄之七——秦国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封建社会正式开始!扩展资料:文字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文学屈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思想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七雄是指哪七雄?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也就是说这5个君王代表的国家在春秋时期称霸。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前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先后打败了秦国(变法前)、齐国、赵国,一家独霸,但后来马陵之战败于齐国从此衰落。
中期七雄中最强的是齐、楚、秦三国。三国都有争霸中原定鼎天下的实力。但后来齐国灭燕不成,被秦利用合纵差点被燕灭了,虽然最后还是赢了,但从此元气大伤。楚国虽强但碰上几个笨蛋君主后,不思进取忍辱偷安割地求和,也就衰弱了。
后期大家都知道了,秦国一家独大,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天下。


战国七雄现在的地理位置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分别如下:1、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2、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3、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4、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国都:蓟(今北京)5、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6、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7、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地理位置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战国七雄的形成周朝始,采用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了七十余个诸侯国,各个国家尊奉周天子,自周幽王死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初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到来,周朝逐渐衰落。名义上的周天子此时仍然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名存实亡,各个国家都开始独立起来,适时百家争鸣,文化丰富。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战国七雄纷纷大放异彩,秦、楚、齐、燕、赵、魏、韩,成为天下间最强大的诸侯国。其余的大国小国,因为实力以及影响力的原因,先后被战国七雄灭国吞并,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为第一强国,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齐国在山东省一带,楚国在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区,秦国在陕西省一带,燕国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赵国在河北省和河南省之间,魏国在河南省一带,韩国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之间。1、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2、楚国(?~前223年),又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3、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4、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5、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国都几经变迁,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今太原),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今邢台),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鹤壁),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6、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魏国领土曾先后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7、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上一篇:四川军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