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注的《易经》比较好?
台湾版,1988年1月由大陆文化艺术出版社影印。本书优点是根据明代的科举考试大纲(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取士)所遵循程(颐)、朱(熹)注本(《伊川易注》和《周易本义》)为标准的注解本。并且清代乾隆皇帝科举时就是以程、朱《易》学思想为标准的。作者对这部《易》作通俗讲解,同时对《易》的术语有所说明,对《易》学思想有所阐释。本书平实易懂,是研究《易》学的理想入门书籍。
但是由于这部《易经入门》版本太早,有两大缺点请楼主购买同类书时参考。一是这部书没有汲取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易》和1977年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里所发掘的现代科研成果。二是对汉代《易》学的评价不够公允。因为近人尚秉和积数十年之功力,写成《周易尚氏学》,特别是对汉《易》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世人公认,且有很高评价。所以评价汉代《易》而不涉及《周易尚氏学》,也是本书的不足。
纵观书市,《易经入门》这类书各出版社有不少面市,如汪长忠著《易经六十四卦浅解》,由南怀瑾、唐明邦等国学大师撰文题字,并倾力推荐,在港、台和东南亚及美国等地畅销。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定价46.80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书市上的《图解易经》,它是一本可以读得懂的形象化了的《易经》,较适合大众入门阅读。理由是对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有关它的注释和研究版本不在少数,但是都因为时代的变迁,人们理解上的差异,很多版本已不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去粗取精,一改过去版本或深奥难懂各执一词,或形式古板不知所云的弊病,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图解形式,给读者一个新鲜生动的完整的《易经》版本。该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祖行编著,定价68元。
易经 (注释版)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八卦和五行说不同。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
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六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
1994年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后者如京房、邵雍等详见《出生时间与命运》。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
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图解读懂易经的易经简介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卜筮”利用。“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