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封王

时间:2024-10-29 16:30:56编辑:小星

古代是如何封王的?

  1、古代封王的王号来源各个朝代都不一样。

  早期王朝,如西汉,王爵是有实际封地的,封地名称就是王号。

  后期王爵不再有实际的封地,如明朝王爷只有居住地,所以居住地就是王号。

  封建社会中期,王号有“一字王”和“两字王”之分,“一字王”的地位高于“两字王”,“一字王”一般以古代诸侯国命名,而且越是功劳大、越是与皇帝亲近,则王号优先采用古代大诸侯国名来命名,如秦王、齐王、楚王、赵王、晋王等等,这些称号要比宋王、郑王更加尊贵一些,比“两字王”,如济阳王、淮阴王等等更加高级一些。

  清朝时期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作为王号,一般是皇帝选择吉祥一些的字作为王号。

  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王爵只授予同姓的 皇族子弟,个别时候可能 出现异姓王,但都不是常态。

  2、万户侯一说主要在西汉,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3、关于苏州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来到江南,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
  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于公元前561年正式迁至苏州,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


古代是如何封王的?

1、古代封王的王号来源各个朝代都不一样。\x0d\x0a\x0d\x0a早期王朝,如西汉,王爵是有实际封地的,封地名称就是王号。\x0d\x0a\x0d\x0a后期王爵不再有实际的封地,如明朝王爷只有居住地,所以居住地就是王号。\x0d\x0a\x0d\x0a封建社会中期,王号有“一字王”和“两字王”之分,“一字王”的地位高于“两字王”,“一字王”一般以古代诸侯国命名,而且越是功劳大、越是与皇帝亲近,则王号优先采用古代大诸侯国名来命名,如秦王、齐王、楚王、赵王、晋王等等,这些称号要比宋王、郑王更加尊贵一些,比“两字王”,如济阳王、淮阴王等等更加高级一些。\x0d\x0a\x0d\x0a清朝时期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作为王号,一般是皇帝选择吉祥一些的字作为王号。\x0d\x0a\x0d\x0a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王爵只授予同姓的皇族子弟,个别时候可能出现异姓王,但都不是常态。\x0d\x0a\x0d\x0a2、万户侯一说主要在西汉,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x0d\x0a\x0d\x0a3、关于苏州\x0d\x0a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_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来到江南,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x0d\x0a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于公元前561年正式迁至苏州,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x0d\x0a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


明朝是怎么封王的,每个皇帝继位都封自己儿子王吗?这样王国会不会太多?

明朝初期,皇帝朱元璋给自己每个儿子封亲王,有封地,是藩国,都归顺于皇帝的。后来朱棣继位后就,只封亲王,没有封地,拿俸禄了。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扩展资料:明朝藩王: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世袭罔替!世袭罔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封亲王,然后亲王的嫡长子可以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来世袭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 (汉语词汇)

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

朱元璋规定,所有他的“龙子龙孙”,都要由国家全包起来,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的儿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x0d\x0a明初的分封原则上也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的。有别于周、汉的分封制。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权,并且可以节制文武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临民与赐土的权力。再加上有丰厚的岁禄,又都是皇帝之子,又都扼守在军事要地,因此,他们的权力当然是相当大的,导致后来“靖难之变”的发生,分裂了国家,挑战了皇权。\x0d\x0a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朱元璋的这种“包养”政策后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x0d\x0a所以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吸取明朝教训,封爵制度逐步完善,便始终严格控制数量,清代对宗室没有实行封藩建国,强调“一统”天下,但同时对皇子和军功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分为14等。清初开国只有8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谓“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不烂封王这一点非常重要。清朝吸取历代滥封的教训,避免最终造成尾大掉,甚至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清代不分封藩王,而采取封爵,数量少,对朝廷不构成威胁。应该说清代不分藩王的政策是清王朝能够维持三百年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皇帝给其他什么王封号的那个什么什么亲王都有什么含义吗?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类似于后世“皇帝”(即全国君主)的称号,因此没有王爵。西周中期,鄂侯反叛周王室,称鄂武王,这在地下考古出土的“鄂武王驭方宝用鼎”铭文中清楚反映,不过由于鄂国败亡,该鼎湮没于鄂都废墟中,鄂武王名号也很快抹杀掉,以致司马迁没有写入《史记》中。后来众所周知的称王事件是楚的称王,周朝各诸侯国中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起因是楚国力强而不得进爵(楚国君主受封的是子爵),但楚国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而一般视同从周朝独立的举动,因为楚国不愿意送给周王代表臣服的戈矛。到了东周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自加尊号,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秦、汉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曹魏、司马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县名为号,亦有为一字的特例)。东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其中“亲王”作为实际称号只有清朝使用。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楚国。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清朝王爵分为两等: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和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其中又有一部分王爵不受一般封爵的“降等承袭”规则限制(即每代继承时爵位递降一等),这些王爵继承时保持原爵位(原等承袭),或称“世袭罔替”,俗称为铁帽子王。到了清末,还出现了皇父“摄政王”,名义上在皇帝年幼时行使其权力。扩展资料:清朝皇子们受封后有了等级之分,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亲王在清朝时可以世袭的,也可以继承爵位,但每承袭一次,都要降一级。在未受封之前亲王之子称为王子、小王爷或者殿下。亲王之子中,除了大儿子,他儿子受封后可称为郡王,而贝勒就是郡王的儿子。贝勒的全称多罗贝勒,贝勒之子则叫贝子,全称是固山贝子,“固山”在满语中意为天生贵族。清初的“贝子”大部分指的是诸王、大臣,制度调整后,贝勒的儿子可以被封为贝子。宗室之子除了本身爵位高低等级不同之外,封号有时也是荣耀的一种象征,也可以世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爵

皇上的兄弟,都可以封为什么王啊?

亲王。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扩展资料中国最后一位世袭王爷——库车王库车王分封最早是在18世纪。第一代王名叫鄂对,因为1758年在平定“伊犁之乱”中建功,乾隆皇帝在北京紫光阁亲自为他的画像题字,赞其“全守卓越”,封为固山贝子,后来晋升为贝勒爷,在库车当地就称“库车王”,这个封号自此代代承袭。1927年,达吾提出生在古城库车县一个维吾尔族家庭。达吾提的祖先最早是库车地方的维吾尔族封建领主,因协助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被封为贝勒、郡王。童年的达吾提机灵调皮,非常招人喜爱。当时的“库车王”麦王(买合甫孜)年事已高,却膝下无子,一直为没有人来继承王位而忧心忡忡。1929年,两岁的达吾提被接进王府,从此成为生活起居都有专人伺候的“王子”,并开始接受严格正规的宗教礼仪教育。然而没多久,买合甫孜王爷对当时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治不满,1937年被秘密逮捕并杀害,库车王府被充公,达吾提只好回到自己家中。上世纪40年代,盛世才为了便于统治新疆,决定恢复王公、阿訇和喇嘛的地位,年仅14岁的达吾提被委任为“库车王”,被人们称为“巴郎子”(孩子王)。1995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北京王”溥杰逝世后,由旧政府册封的“库车王”的指定继承人达吾提·买合苏提成为中国今天活着的最后一位“王爷”。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最后一位世袭王爷去世 祖先曾被封郡王(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爷

上一篇:angel beats主题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