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万户侯”,假如放到现在是怎样的地位呢?
汉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如今汉朝灭亡已经千年年,但是这个朝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即使在今日,还有一个庞大的民族,那就是汉族,我们自称汉人。汉王朝无论地域还是经济,在封建王朝中地位无可撼动。汉朝初年提倡黄老之学,讲求休养生息,因此汉朝初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稳步发展,而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则迎来了一次飞跃。在汉武帝时期,崇尚军功,这主要和汉武帝急于开疆拓土的军事政策有关,汉朝的版图从西面和北面延伸,汉武帝重赏有功之臣,尤其是有军功的将军,而在此期间很多将军被封为''万户侯'',这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刘邦打天下期间,很多将士誓死拼杀,最终没有封王,这个刘邦的政策有关,刘邦规定只有皇族血脉中的人才可以称王,要是异性的话是不能称王的,所以对于异性的大臣们来说,侯爵这个职位就更加珍贵了。要是在前朝,有战功的人是可以封王的,而汉朝不可以,这也巩固了皇权,避免了动荡。其次万户侯的数量是很稀少的,一般都是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人才能被封为万户侯,历史上的万户,我们所熟知的就有以下几位: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这几位对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卓越功勋的人,所以才被封为万户侯。万户侯究竟有什么样的待遇呢?所谓万户侯就是朝廷把数个县的土地给某一位大臣,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有一万户左右,以一户四口人来计算,总共就是四万人左右,不仅这些人隶属于这位大臣管辖,而且每年还要缴纳税收,税收都交给这位大臣,除此之外,大臣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展劳动。可见万户侯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待遇很好,收入也高。很多人把万户侯比喻为地主,可是地主和万户侯相比,权力可小多了,万户侯更像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前提是接受汉王朝的统治,不能违背朝廷的旨意。只要不造反,子孙后代都可以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如今我们概念中的万户似乎和以前的有所区别,现在一万户的规模大概就是几个小区的人口,有的人数多的大学就好几万人,相当于两三个大学的人口数。看似比较少,但是在汉朝,人口数量并不多,坐拥万户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常年的征战,汉朝建立之后,人口很少,之后一千五百万人左右,而万户就相当于三百分之一的人口,如今的人口十四亿,十四亿的三百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的数量了,所以在汉朝,万户侯管辖之下的人口数量还是很庞大的,并非几万人,和现在相比并不是一个概念。其次用201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201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99.03万亿,其三百分之一,相当于一个省会的国民生产总值,可见万户侯拥有这么大比例的收入在汉朝是难以想象的。汉朝初年,为了表彰军功,所以就封了几位万户侯,后来很少能够被皇帝封为万户侯,大多数都是千户侯,而封侯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即使英勇善战的李广都没有被封侯,可见这个侯爵的官位是很高的,除了皇帝、王爷之外,就数侯爵的权力最大了,而众多的侯爵当中,万户侯的权力更大,所以很多人朝廷战死沙场,为的就是能够封侯。在汉武帝时期,万户侯有卫青和霍去病二人,这两人英勇善战,为汉王朝的开疆拓土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霍去病战功卓著,只可惜去世的时间比较早,在2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17岁的时候就征战沙场,打败匈奴敌军,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后来被封为万户侯,管辖的封地内,人口一度达到了一万五千一百户,比之前的万户侯权力还大。卫青也是汉武帝时期战功赫赫的大将,多年和匈奴交战,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长平侯,而封地内的人口高达一万六千七百户,比霍去病管辖的人口数还要多。不过和汉朝初年相比,此时全国人口数量都增加了不少,所以用人口数作为万户侯权力的对比条件是不符合常理的,毕竟汉朝初年,人口数量少。
西汉时期的“万户侯”放到现在是什么地位呢?
汉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如今汉朝灭亡已经千年年,但是这个朝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即使在今日,还有一个庞大的民族,那就是汉族,我们自称汉人。汉王朝无论地域还是经济,在封建王朝中地位无可撼动。汉朝初年提倡黄老之学,讲求休养生息,因此汉朝初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稳步发展,而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则迎来了一次飞跃。在汉武帝时期,崇尚军功,这主要和汉武帝急于开疆拓土的军事政策有关,汉朝的版图从西面和北面延伸,汉武帝重赏有功之臣,尤其是有军功的将军,而在此期间很多将军被封为"万户侯",这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刘邦打天下期间,很多将士誓死拼杀,最终没有封王,这个刘邦的政策有关,刘邦规定只有皇族血脉中的人才可以称王,要是异性的话是不能称王的,所以对于异性的大臣们来说,侯爵这个职位就更加珍贵了。要是在前朝,有战功的人是可以封王的,而汉朝不可以,这也巩固了皇权,避免了动荡。其次万户侯的数量是很稀少的,一般都是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人才能被封为万户侯,历史上的万户,我们所熟知的就有以下几位: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这几位对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卓越功勋的人,所以才被封为万户侯。万户侯究竟有什么样的待遇呢?所谓万户侯就是朝廷把数个县的土地给某一位大臣,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有一万户左右,以一户四口人来计算,总共就是四万人左右,不仅这些人隶属于这位大臣管辖,而且每年还要缴纳税收,税收都交给这位大臣,除此之外,大臣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展劳动。可见万户侯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待遇很好,收入也高。
汉初三杰,刘邦论功行赏,萧何第一,为何张良排名仅第62位?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对大汉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三人,但是在《史记.高祖功臣年表》中记载,萧何排名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汉初三杰难道张良的功劳真的不大?非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这是高祖对张良的评价,既没否认张良的功劳,又肯定了张良的才华,为何在汉高祖论功行赏之际却排名仅仅第62位?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对比现代企业管理潜规则来说,又很简单。你们回顾下你们现在的企业,是不是身居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老板的亲信,一种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虽然人才很重要,老板也重视才华,但是核心成员并不会是仅仅只有才华。刘邦功臣也是一样,功臣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跟皇帝起家的亲信。这类人,从起步开始追随于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又最忠诚,这批人不能寒心,比如萧何,萧何虽然功劳大,但真正使他排名第一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丰沛集团的领军人物有很大关系。萧何再比如李善长、徐达在朱元论功行赏排名靠前的原因一样一种是兼并其他山头,或者策反敌军骨干,并且保留了自己势力的人。这类人,因为本身掌握着势力资源,哪怕作为老大,对这类人也是很忌惮的,论功行赏排名肯定靠最前,但是结局往往也很凄惨,比如韩信、彭越、英布。最后一种,就是人才。固然有才华,但是是半路入伙,又没稀缺资源,往往没有资格跟老板叫板。老板也不会给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最常见的一种补充方法就是带高帽子。比如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对你的尊敬,对你言听计从。张良就属于这类人。张良不过这类人,往往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排名靠后,其中原因肯定也是有张良自身的想法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对其封赏,张良屡次推脱,知进退,才有后来的善终。张良功高震主,也信奉道家,不愿意沾染这个。张良虽然排序较低,虽然张良推辞不受,不过最后也是仅有的三个万户侯之一。
刘邦论功封侯时,为何萧何排名第1,韩信第21,张良却屈居第62?
三国时期张亮和韩信还有萧何他们是汉国刚建立时的三个杰出的英雄,他们还是帮助刘邦建国功劳最高的臣子,在世人眼中,张良运筹帷幄,萧何坐镇后方,韩信征战沙场,王朝建立,就意味着从打天下阶段向治天下阶段过渡。打天下阶段,对于刘邦来说,擅长出谋划策的张良和擅长治国安邦的萧何同样重要,但是,到了治天下阶段,显然更需要治国安邦类的人才来匡扶社稷,而谋臣的价值却瞬间大打折扣。张良远的作用远不能与萧何相比。自古以来,谋士虽然名声极盛,但实际地位往往远不及坐镇后方的文臣,张良纵然堪称“一代谋圣”,也难逃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以明朝的刘伯温作为对比,他的历史名望和历史功绩都堪比张良,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大将徐达封信国公,禄五千石,文臣李善长封韩国公,禄四千石,但谋士刘伯温只封了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爵位比徐达、李善长低了两个档次,“工资”更是只有徐达、李善长的二十分之一。古人常说,共患难容易,同富贵就难了。刘邦得天下后,萧何作为丞相,跟刘邦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相权和军权的冲突日益显著,此时的萧何又玩起了当初明哲保身那一套,大伙都知道萧何故意搞臭自己的名声,以求得刘邦宽心。张良为人谦逊,也是三人中最聪明的一个,张良是一位足智多谋且登高望远的杰出军事家,每到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提出较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刘邦之所以能荡平群雄,取得最后的胜利,和得到了张良这位军事奇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私生子到西汉名将,霍去病到底有多牛?
西汉时期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将没有几位,但霍去病就是其中之一的一个名将,他一生的传奇战绩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的厉害那时没有谁能超越,征战无数却没有一次败战的,善于带兵的他主动出击攻打匈奴,以战神为名的霍去病在西汉时匈奴闻风丧胆的存在。霍去病的出生可能是他唯一的污点,在他还是默默无闻的孩儿是个让人瞧不起的私生子,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私生子而气馁,从小学习武艺和练习骑马战术,沉默寡言做事有原则一身本领的霍去病得到刘彻赏识被任命为骠姚校尉,17岁就开始带兵出征匈奴,一身热血的霍去病带领将士攻入匈奴领地追敌两千里和左贤王狭路相逢,在这场战役中歼灭匈奴军团七万余人,继续一股作气北上追敌打得匈奴到处逃窜,为大汗战领无数国土。 想要彻底消灭匈奴的最大主力军还需要努力,刘彻结集10万精兵任命卫青和霍去病本别每人带领5万东西两边夹击匈奴,我们都知道卫青也是西汉名将之一,和霍去病两位名将一起出战可想而知有多厉害,最后大获全胜。经过战神多次攻打匈奴,凶恶的匈奴兵力薄弱再也没有能力祸害西汉帝国的百姓,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后面霍去病好像早早就去世了,正在人生巅峰的霍去病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当时他已是大将军大司马的职位。可能是因为他成年出战难免会受伤,南辕北辙的出战导致没能好好疗养自己的身体,受伤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累计,新伤旧伤常年累月引起了并发症,最终他还是撑不住倒下了,意味着西汉一名传奇神将的陨落,不过霍去病的辉煌战绩永远不会被忘记,一直名留青史成为了历史的佳话让人记载。
霍去病出身低微还是私生子,为什么17岁就可以拜将封侯?
在古代,私生子往往遭人歧视,若是再赶上生母身份低微,其命运的悲惨可想而知。不过,这种命运在霍去病这里,却发生了大反转。他不仅年少得志,还在17岁的小小年纪,就被封为冠军侯,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霍去病剧照)霍去病的生母卫少儿本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生得秀美,这本来应该成为她改变命运的资本。可惜, 在平阳侯府中,卫少儿没有能结交达官贵人的平台。她的身边,除了和她身份相似的奴仆差役外,便很难看到合心意的男子。就在这时,平阳县衙门的衙役霍仲儒,奉命到府中侍奉平阳侯。霍仲儒仪表堂堂,身形高大,又是“公务员”,因此卫少儿对他颇为动心。一来去二,卫少儿的热情打动了霍仲儒。在霍仲儒的海誓山盟中,卫少儿半推半就,和他有了私情。就在卫少儿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时,她发现自己怀上了身孕。于是,她找到霍仲儒,想商量嫁娶的事情。没想到,霍仲儒得知后,不仅一口否定他们之间的私情,还想办法调回了平阳县衙,并迅速成婚。自此后,卫少儿便和他断了音信。被抛弃的滋味本不好受,但卫少儿腹中的胎儿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卫少儿剧照)古代毕竟不同于现代,医学不发达,堕胎不容易。所以在公元前140年,卫少儿最终还是生下了霍去病。可怜霍去病在年幼时,饱受嘲讽,不仅经常被人骂作野种,还受到种种欺凌。这种苦难又屈辱的生活,让霍去病的幼年陷入了黑暗之中。不过,霍去病的命运很快发生了转变。原来,卫少儿有个妹妹叫卫子夫,本来都在平阳侯府中做女奴,但是卫子夫幸运地被汉武帝看中,被平阳公主送入宫中。卫子夫能歌善舞,性情温柔。尽管入宫后,先受到一段时间的冷落,不过最终还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后来还生下了刘据。要知道,当时汉武帝和陈皇后已经结婚十多年,一直没有子嗣,这已经让朝野不断发出各种质疑的声音。所以,卫子夫生下刘据,在当时是极为重大的事情。后来,在陈皇后被废后,卫子夫因其贤德有子,被封为皇后。(卫子夫剧照)卫子夫得宠,卫家也跟着显贵。年纪尚幼的霍去病,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轻松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霍去病不仅有能改变他命运的小姨卫子夫,还有能给他事业的舅舅卫青。其实,卫青和霍去病一样,都是私生子,因此卫青对霍去病尤为疼爱。卫子夫入宫后,脱离了奴籍的卫青,先在建章宫当差。汉武帝见卫青是个不凡之人,于是任命他为侍中,跟随自己左右。在朝臣议政的时候,也让他随侍听政。公元前129年,由于匈奴多次侵扰西汉边境,汉武帝任命卫青为骠骑将军,让他统军作战,痛击匈奴。卫青首战告捷,得封关内侯。此时,霍去病才11岁,他受卫青影响,对兵法很有兴趣。卫青每逢出征归来,免不了被他追着问征战匈奴的事情,而卫青也刻意培养他,在兵法和骑射上对他都多有指点。由于卫子夫得宠,再加上卫青又是常胜将军,汉武帝对卫家恩宠极厚。霍去病的表现,让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在他16岁的时候,汉武帝也任命他为侍中,做了自己身边的近臣。(卫青剧照)公元前123年,匈奴再次南侵。早就想出征匈奴的霍去病,迫不及待地主动请缨。汉武帝大为欣慰,任命他为骠骑校尉,让他追随卫青出征。霍去病果然不负汉武帝重望,首战便告捷。不光斩获敌人2千多人,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等人。捷报传到宫中后,汉武帝大喜过望。待霍去病凯旋归来,汉武帝论功行赏,将立有首功的霍去病封为冠军侯。霍去病有出息,卫少儿倍感欣慰,于是找机会告诉霍去病,他的生父叫霍仲儒,好让霍去病与霍仲儒相认。公元前121年,已被封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在前往河西攻打匈奴时,曾在途中特意去和霍仲儒相认。虽然霍仲儒并未尽到一日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还是为他添房置地,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后来,霍去病还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回长安,引荐给卫子夫,从而让霍光在日后成为西汉一代权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卫子夫和卫青,霍去病想要年少封侯,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想要成功,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高于常人的起点也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