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一个字
1、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2、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3、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历史上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问题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大搞迷信,大搞复古,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及了。于是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王莽怒不可遏,人死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甄姬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上文中提到的“宓妃”,想必大家也猜到说的正是甄姬。而这段汉赋,则是曹植《洛神赋》的前序。中国诗词史上大名鼎鼎的经典《洛神赋》,其中那个让曹植还有后世多少人为之婚牵梦萦的洛神--就是甄姬
甄姬,原名甄宓,魏文昭甄皇后,通称宓妃,也就是文帝曹丕的正室。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世吏二千石,在《三国演义》中初登场于第三十三回的“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迹定辽东”。顺便一提的就是,刚才那个甄姬的故里,是现今河北省定县,居住在此附近的FANS可以前去考证考证追朔追朔
甄姬的父亲是当时的上蔡令甄逸,甄逸与其妻常山张氏育有三男五女,甄姬为次女,生于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初步推算为公元182年阴历的12月24日)。三岁时父亲去世,但是甄家仍旧是盘踞当地的大家族,而且家境“巨富”。在陈寿《三国志》的《文昭甄皇后传》中曾经非常重点的提到甄姬出生时候发生的一件奇事:张氏生产前每晚做梦都梦见“一仙人手持玉如意,立于其侧”,而等到“临产之时,见仙人入房,以王衣盖体,遂生甄宓”
之后相士刘良给甄姬以及甄家的其他孩子看相算命时,直指甄姬说:“此女贵乃不可言。”八岁时,家门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惟独甄姬没有去,姐妹们都觉得奇怪,而甄姬的回答则是:“此岂女子之所观邪?”话听到这里,大概觉得甄姬是一个很守传统的女性,对于马戏之类的活动完全没有兴趣,认为这不是女人能看的。但是,《文昭甄皇后传》后面却还写到了另外一件事:甄姬九岁时,非常喜欢读书写字,且“视字辄识”,还经常用她哥哥的笔砚,于是哥哥便责怪她应该去多做些针线活之类的女工,并且还说读书写字对于女人来说是没用的。可是,甄姬却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意思是,凡是古时候的贤女,没有一个不是从前世的成败中吸取经验以为诫,不去读书,又能学到什么?由此可见,甄姬的劝学思想又绝对不是当时的传统女性所持有的。后来,天下战乱,又加上饥荒,家乡的百姓都将金银珠宝等家财变卖,而甄家家境“巨富,尽收买藏之”,此时甄姬便对母亲说现在乱世,倘若多买宝物则是“取祸乱之端”,又劝母亲应该将家中余粮分赠“亲族邻里,广为恩惠”,大家听后“举家皆称其贤”。十四岁的时候,甄姬的二哥去世,甄姬便非常孝敬嫂子,并且向平日对待嫂子十分严厉的母亲劝谏,希望母亲可以“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最后母亲被她的一番话感动的痛哭至此,甄姬姐姐的RP我们已经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十三回,相信很多人都在看了真三的甄姬姐姐之后又去重新回顾了一遍……其实里面实质写到甄姬的内容也不过才100字不到,但写的到是惊心动魄……相比之下《三国志》的《文昭甄皇后传》史料虽然详细多了,但是语言就没什么特点了。曹丕和甄姬的初会,在正史上是于曹操大破邺城之后,曹丕先来到袁绍府,看见袁绍之妻刘氏正与另一女子共坐皇堂之上相拥而泣,曹丕便上前询问,得知是袁熙之妻甄宓;这段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曹丕看见两人之后“拔剑欲斩之”,却“忽见满目红光”(寒),便仔细盘问,最后光问还不行,还要将甄姬姐姐拉到身边仔细看……至于看到的结果却到是一致的,在历史上都被公认为“玉肌花貌,倾国之色”、“颜色非凡,姿貌绝伦”……想来大概就和诹访原宽幸的人设差不多
之后呢,一说是曹操了解曹丕的心意,当即决定让他迎娶;另一说就是曹操听说曹丕先进入袁绍府本来是要来责备他的,结果刘夫人跑出来感谢曹操,说曹丕不杀她们便是有恩于袁家,便要将甄姬献给曹丕,让她“为世子拾箕帚”。反正不管怎么说,曹操和曹丕对甄姬都是很满意的,曹丕纳入甄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后来曹丕和甄姬的感情也还不错:“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曹丕为了甄姬还把原先的任氏赶走了,当时甄姬还劝曹丕不要冲动,说任氏很多地方都强于自己,让曹丕“愿重留意”,结果曹丕当然是没听进去,赶走就是赶走了。甄姬在曹家的时候还颇得曹操之妻--武宣皇后的赏识,称赞她是“真孝妇也”,甄姬也的确是“贤明以礼自持如此”。不过嘛,曹丕在废献称帝之后就变心了,山阳公献了两个女儿给他,其中的郭氏很得曹丕心,曹丕便对她宠爱有加。甄姬姐姐当然就很失意了,所以“有怨言”。我说有怨言嘛那叫正常啊!说明人家甄姬姐姐很爱你嘛!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名字又有字什么的?
关羽,字云长。关羽是姓名,云长的关羽的表字,不是绰号。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扩展资料: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的封建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有句俗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走出了国门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此,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以评书的形式传播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而且在说书人的表演加工之下,本来就跌宕起伏的情节自然就更加有魅力。自然口耳相传千年。人物描写的简洁明了,善恶分明《三国》中的主角,不论是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赵云还是周瑜等,他们的形象都是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比如曹操,就自私奸诈得“惊天地、泣鬼神”,否则有怎能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千古流传得名句?让人平读之后犹如看过革命样板剧,自己不自觉间经历了一次善恶的洗礼。不自觉间感到一身正气。其中的道德基准与儒家文化如出一辙《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重点是“重刘轻曹”,以蜀汉为正统,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把忠于“汉室”的人物“神”化;而忠于魏`吴的人物则给予丑化。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而这正好符合了劳动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自然皆大欢喜,得以流传。布局和气氛安排高明之极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 *** 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不知道这样回答令您满意吗?要是还有什么问题 请及时和我联系,我会补充回答,到您满意为止!
谢谢
四大名著中,为何只有三国一直经久不衰?
中国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四部小说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和全球文学界都有很高的认可度。虽然这四部小说都被视为经典,但是在近现代社会中,三国故事显得更加流行,因此一直经久不衰。以下是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些原因:人物形象丰满鲜明:《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活,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和言行举止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思考深度.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三国演义》中情节曲折复杂,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其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阴谋、斗殴等等,更是让人过目难忘。时代背景丰富多彩:《三国演义》有着广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涉及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三国时期独特的风貌。而这一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的临场体现,也使其故事更加立体、鲜活而真实。影响广泛: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被文化和娱乐产业牢牢占领,成为了人们日常语言、娱乐、游戏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和流行程度。总之,《三国演义》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其优秀的创作,生动的细节描写画面以外,更因为它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是伴随了中国古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