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士兵为什么不能后退?
古代打仗的时候,士兵之所以不能够后退,一方面是因为临阵后退是会受到军法的处罚,基本上也会没有命,还有就是如果说后退的话,会被后面冲上来的士兵给踩踏死的
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只要上级下达了前进的指令,不管前面是风还是雨,是危险还是陷阱,都必须要执行。士兵们也会害怕,内心里也会畏惧,但是没有办法,上级说的话就是指令。其实这一现象在象棋中也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中国象棋的兵在过河之后,每次只走一步,过河前只能直走,过河后可以横行。但是必须要坚守一点——绝对不能后退。
自古以来,士兵就一直坚守着在作战指示之时,士兵必须要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好汉。即使是最后战死在战场上,你也是一条好汉,被后人所敬畏。
除去中国人自身的气节之外,也是因为在后方会有督军这样的职务进行监督,如果发现你后退或者是逃跑的话,就会立刻处置你,现场处决。这样的死去和战死在沙场上,人们都会选择后面一个,让自己流传千古。或许你向前冲的时候还有一线希望,或许可以活着回来;但是只要被发现逃了回来,就会被处置,自己之前的名声都会被毁坏,功亏一篑。
但是其实士兵的处境也是十分可怜的,他们地位低下,并不像将军那样。国家会给将军们配发先进的武器、坚实的盔甲,甚至是最快的马匹。但是士兵却没有,士兵有的是仅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进行拼搏,面对敌人的武器,只能用自己的身躯去进行拼搏,战斗;用一次次的血流成河最终换来了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威严,将军的功名等等。
在一些电视剧中,我们也看见有这样的情景——当两军进行交战的时候,有一方的军队强行冲锋陷阵,但是另一方却要严格防守,于是想出许多的方法。比如实施一波箭雨或者是长枪穿刺等等。
揭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是如何处置逃兵的
中国古代战争中,士兵都是被强制服役的农民,在大多数时代,当兵并不能带来身份上、经济上的明显好处。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的文化环境下,当兵要冒身体毁伤、陷己不孝的下场,也很难得到精神上的激励。因此古代统治者为了能够驱使士兵为自己卖命,只好严惩逃兵。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处置逃兵法律,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军爵律》两条条文。一条是规定士兵每五人编为一“伍”,其中有一个士兵逃亡的,其余四人都要受罚两年的劳役(如有战功斩敌一颗首级可以免罚)。这种连坐法使全体士兵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而互相监视,大概是各国军队普遍实行的。另外一条规定,如果在战场上“失踪”,军队已经上报他阵亡、国家对他的后人进行了抚恤、授予爵位,可是后来查明他是在战场上逃跑,并没有死,就要剥夺他后人所得的抚恤及爵位。这人日后回到家乡,就“以为隶臣”,成为国家奴隶。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斩获敌军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国家按照爵位来分配土地,授予种种法律上、社会生活上的特权。因此秦国军队总的来说士气高涨,被孙卿子评为是战国最强的军队,“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因此逃兵问题或许不那么严重,处罚还不算很重。
唐律的《捕亡律》将逃兵罪名区分为已出征临战时的逃亡、平时镇守驻防时的逃亡两大类。凡是军队已出征上战场,士兵逃亡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逃亡超过十五日判处绞刑。如果是在作战时逃亡的处斩首。凡是平时镇守驻防,士兵逃亡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最高加到流配三千里为止,没有死罪。
唐末五代时期,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朱温下令在士兵脸上刺上军号(用针刺字后再涂上墨汁),在道路关口设立岗哨盘查,发现刺字的逃兵就予以处死。这个办法迅速被各个大小军阀采用,也被宋代继承,士兵一律刺面,并设“逃亡之法”。刺面的禁军逃亡,满一日处斩首。北宋仁宗改为逃亡满三日,斩首。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期间改为逃亡满七日,处斩首。这个法律一直维持到南宋灭亡,只不过各代皇帝往往下诏特赦逃兵的死罪。
明律继承了唐律将逃兵罪一分为二的立法原则,但不采用按照逃亡日期来定罪量刑。《兵律·军政》规定,军官军人出征时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充军继续出征;再犯者处绞刑。而各地驻防军人逃亡的,初犯杖八十,继续服役;再犯杖一百,发往边远地区充军服役;三犯处绞刑。
清律沿袭了明律的规定,只是将两种逃兵罪名的绞刑都改为“绞监候”(监禁等待秋审最后决定是否执行绞刑)。可是在后来的清代条例里,却不分出征、驻防,只要是“在营”的将士逃亡的,一律加重为斩立决(不经秋审报朝廷核准后立即执行死刑)。在战争结束前自首的,发遣到各省驻防八旗为奴;战争结束后才自首的仍然斩立决。
古代士兵打仗,为了活命为何不装死逃此一劫呢?
因为可能装着装着,就变成真的死了,而且还是必死无疑的那种。如果败的一方,那装死无疑是个愚蠢至极的想法。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由胜者打扫战场。最常见的,补刀总归要的吧?尤其是东亚军队还有以首级计算军功的传统,头都没有了还能装?正儿八经的去看各种战争数据,首级的缴获非常困难,几百个上千个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日本当年在朝鲜刷战绩,在攻破全州后有朝鲜官员跳江,日军直接跳到河里都要把人头弄上来。直接躺地上装死,在打扫战场的敌人眼里那就是军功和银子!香,真香,连跑都不知道跑的敌人,着实美滋滋。再和你说一个可怕的,割取敌人首级不一定非要等到战后。像冯子材和法军浮雨143团打的时候,清军就是一边冲锋一边割取地上法军的人头,给法军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阴影。形势不利,装死真的不如直接跑,因为一躺在那命就不是自己的了。对比一下,还不如跑路或者投降。跑得快,那也是一种本事。投降,一个躺地上装死的士兵有什么价值啊?成建制数量众多或者军官也就算了,单个的还不如砍了换军功。如果是胜的一方,那就更蠢了。冷兵器时代的士兵伤亡,在作战时达到百分之三十就非常非常高了,清军当年和列强打才只有百分之五。装死,敢在一帮战友面前装么?起码要脱离群体吧?冷兵器战场上脱离群体,死亡率瞬间飙升。就算你脱离群体成功了,事后怎么再站起来。只要给人看到,死路一条。战死还有抚恤,装死给人逮到,砍了也白砍。心里琢磨一下,还不如老老实实作战呢。若是运气好,也算是一条路吧。
古人打仗时能随地大小便吗?士兵扎营的地方,真拉得遍地都是吗?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很多时候一场战争的胜败关乎的是一个国家的盛衰,就像人在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如果失去了战斗的能力,那么就会任人摆布。所以自古以来用兵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而如果当兵打仗又是一门深刻的学问,除了体现在整体局势的掌握上,也体现在其中一些细节和技巧之中。我们知道只要是人就都有“三急”,这三急分别就是尿急、便急以及屁急,第三个“屁急”还可以忍,如果是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突然“屁急”了,咬咬牙就忍过去了。但是呢尿急和便急却是忍不了的,而且是越忍越难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厕所这个问题好解决,但是战场上就不一样了,安营扎寨,和行军布阵都有很多的讲究,而且没有一个定所,今天在这里第二天就不知道在哪里去了。那么士兵们大小便又该如何解决呢?能随地大小便吗?很显然,这是绝对不允许了,如果士兵随地大小便一旦被查到甚至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因为随地大小便会暴露太多的信息了。如果我方撤军的时候,士兵随地大小便,敌军便会跟随这些粪便一路追赶,这简直就是留下了一条很明显的线索。不仅如此敌军还可以根据粪来判断我军的伙食如何,粮食是不是充足,有多少人是健康或者是处于虚弱和疾病的状态,这些都是用来判断进军或者撤军十分有利的条件。如果是和敌军产生对持,安营扎寨打持久战的时候那就更不能乱拉了。一场大战下来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士兵,这么多的人如果都乱拉的话,可以直接把大营变成粪堆。那味道就不说了,粪便中的细菌也足以要人命。如果卫生太差,那么很容易产生瘟疫,这对于军队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因此一个好的统兵将领,一定能把军队管理的井井有条,哪怕是上厕所这方面。也是如此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不仅设定如厕的地方,还有人专门搞卫生处理粪便,以避免瘟疫的发生。
古代打仗士兵能随地大小便吗?他们如何方便呢?
1.人生大事之上厕所谈了一下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用什么处理厕后问题,那么,今天依旧是非常“有味道”的一篇文章,我们再来谈一下古代人在外打仗时,如何解决上厕所这个问题。很多人一想到古人打仗,就想到什么厉害的将领,武器还有奇谋等等,对于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是选择性忽略的,比如很多人会想:不就上个厕所嘛?这有啥好讲的?随便找个地儿,不就完事儿了吗?其实擅长作战的人是能从各种细节中发现问题的,就比如说一个军队夜晚时在此地安营扎寨,起灶吃饭,早上时收到紧急消息,连锅碗瓢盆都没收拾就赶紧撤了,敌兵来到此处,发现了他们的灶,数了一下然后判断出他们的士兵数量,以此来制定作战计划。2.上厕所的学问士兵的粪便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随地大小便,很容易吸引敌军过来,然后依次判断士兵数量。不仅能判断士兵数量,还能看看军队的伙食怎么样,是断粮啊还是吃得很好啊,里面有没有生病拉肚子的啊,有没有便秘饮水不足的啊等等,所以说,就上厕所这件事还是隐藏着大学问的。士兵上厕所大小便除了给敌军留下不少有用的信息外,对自己人也是不小的祸害。我们都知道粪便中有大量细菌,如果有拉肚子腹泻的,那细菌更是多了去了,大量的粪便会吸引各种苍蝇虫子,多数上完厕所后还没条件洗手,卫生条件极差,这就导致士兵更容易患病,拉肚子,一旦开始腹泻,半个时辰不去个七八趟那都不叫拉肚子。卫生差,拉肚子,越来越多,越多,卫生越差,这一来一回还循环起来了,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小事,瘟疫一旦爆发,这不是什么战争胜败的事儿了,这是所有人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世人皆知赤壁之战精彩,是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大战之后,曹公北回,孙权和刘备各自夺回荆州部分,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志》中有言:“公至赤壁与备战……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金朝末年,蒙金之战,大元的士兵围汴京,大疫发生,汴城里的百姓死了上百万,大疫也是战争的后遗症,常与饥荒并行,灾难更重。3.如何科学地上厕所那怎么办呢?其实拉完就跑这不是不可能的,这么缺德的事,能这么干的都是跑位强的,在古代也就是骑兵了,自己跑掉,留下这些霍霍别人。李将军李广同志被游牧民族熏陶,他和他的军队常常放飞自我,所过之处,拉得片地不留。那么找个地方解决,然后用铲子等把它埋起来?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但是,很多士兵在出恭的时候,趁机逃跑,甚至被敌军发现,再者,一人一橛子土,那么多人,那么多橛子土,旧土翻新,场面可能非常壮观,这也太容易被敌军发现了。如果遇上一个比较重视管理,细心且具有决策力的领导,这事会被专门解决一下,有很多名将都专门“论”过军队厕所的重要性,统一管理,以数十士兵一营,一营一坑,坑不可靠近水源,不可靠近厨房,还要在地理位置得下风处,有讲究吧。4.以“屎”为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屎”为战可以退敌兵!古人还想到一种作战方法,那就是将排泄物收集在一起,文雅地称之为“金汁”,对待敌人就要毫不留情地打击,怎么恶心怎么来。首先,将金汁涂在箭头上射向敌兵,还有攻打城墙时,敌兵爬城墙,或者呆在城墙下围堵,那好了,稍稍加热一下金汁,然后一桶一桶地倒在他们头上,来一个心理生理的双重打击,只能在此感叹,我们的先辈变废为宝的手段真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