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是谁说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东晋时期王导说的,原句出自唐代房玄龄编写的《晋书·卷三十九》。
王导与周顗(字伯仁)本是关系要好的友人,却因为司马睿与王敦的政治斗争被迫站到对立面上。后来王敦胜利,要杀掉司马睿信任的周顗,王导误以为周顗曾经加害于他,就没有阻止自己的兄长,默许了兄长的提议。导致周顗被杀,事后才得知周顗曾在暗地里多方保全自己,后悔不已,发出“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感慨。
这就是“伯仁之死”的故事,王导虽然没有直接杀伯仁,但是伯仁的死却和王导有直接的关系,是由于王导不明确的态度而造成的。由于明白了事实的真相,王导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悔恨,心中也是很不安的。王导说的这句话便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一句名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大家肯定都听过,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古老的谚语。但是这句话里提到的伯仁到底是谁呢?当然历史上是有这号人物的,而且背后的故事也和这句话的意思有关联。下次我们就帮大家介绍下这句后背后的典故,让这位神秘的伯仁亮出真身,大家也就可以更加了解他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周顗,字伯仁,东晋元帝时期人物,时任尚书。
王导时任司空,王氏是当时的一个豪门大族,王敦为王导的亲兄弟,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抵触。晋元帝很是恼火。此时晋元帝宠信刘隗刁协二人,对此二人言听计从。王敦看不起刘隗刁协二人,却又不为元帝重用,大为光火,于是起两万精兵,自武汉直扑南京,晋朝中央大惊。
此时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一高兴,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
而王导却不知情,见周伯仁这样,便很生气,不仅如此,他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自己的坏话了,于是暗恨周伯仁。
而后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新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
不久,周顗和戴渊果然都被逮捕,路过太庙,周顗大声说到:“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话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满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杀,时年五十四岁。
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浏览以前的宫中奏折,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本文来自:桃源侠
原地址:https://www.taoyuanxia.com
三国中的伯仁是谁谁知道
夏侯尚,字伯仁,三国时代曹魏的武将,沛国谯郡人。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之侄。
曹操平定冀州,以为军司马,五官将文学,迁黄门侍郎,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好,以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攻拔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大将军,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升为荆州牧,封昌陵乡侯。黄初七年卒,谥号为悼,其子夏侯玄继嗣。正始四年,配享曹操庙庭。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伯仁是谁
是~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晋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渡江后,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于荆州举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王导诣台待罪,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周顗,字伯仁,东晋世家子弟。少时就有贤名,为世人所重。广陵戴若思,也是当时才俊,素募周顗之名,登门拜访,一探究竟。枯坐一番而出,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说当着周顗的面,哪儿还敢炫耀自己的那点雕虫小技。大将军王敦,从小就与周顗相识,却总是有点怕他。每次遇见周顗,都面热耳赤,即使是在寒冬腊月,也要用手作扇,扇风不止。
周顗年方弱冠便入朝为官,宦海之中沉浮数次。先领荆州刺史,与敌军交战,大败。后为吏部尚书,终日醉酒不醒,人称“三日仆射”,被有司弹劾。又有门生持刀伤人,因此连坐罢官。至太兴初年,再被起用,复礼部尚书之职。
庾亮曾对周顗说:“大家都拿乐广跟你相比呢。”周顗很不高兴,说:“奈何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意思是说这不是以丑比美吗?乐光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正是酒酣歌热之际,元帝高兴得说:“众位爱卿,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是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忽有一人在堂下朗声答道:“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此人正是周顗。元帝大怒,下诏书将周顗下狱,不日处死。若干天后元帝愤怒平息,才将周顗放出,大家都前去探望,周顗却说:“我就知道我死不了,没犯死罪嘛。”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器重周顗,曾经躺在周顗的腿上指着他的大肚子说:“这里面有什么呢?”周顗回答说:“此种空洞无物,但是像你这样的人,能装他个几百个。”王导也不以为忤。
后来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一高兴,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而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自己,因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不久,周顗和戴若思果然都被逮捕,路过太庙,周顗大声说到:“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只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话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满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杀,时年五十四岁。
王导重新掌权之后,浏览以前的宫中奏折,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