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110

时间:2024-10-09 13:59:50编辑:小星

求世界十大名刀都是什么?

(一)大马士革刀 (二)日本武士刀 (三)中国唐刀 (四)尼泊尔廓尔喀弯刀 (六)哥萨克骑兵刀 (七)中国苗刀 (八)日本大太刀 (九)藏刀 (十)中国大砍刀 注:有人曾将马来刀列为刀中第三,但后有武术家将这种奇形怪状的蛇形兵刃和中国大砍刀对砍,几乎无一例外地全被大砍刀砍断,而它之所以出名者,全仗刀身上那见血封喉的奇门毒药,此非刀类正道,故将其淘汰出局。


BUCK 110的主要特点

BUCK 110以其优越安全的锁定装置,黄铜及木头所制成的结实握柄,3.5英寸长的优良刀刃,使得它一下子便俘获了野外活动者的心。一般来说90%的切削工作能在3英寸长的刀中便可解决,而3.5英寸的刀长设计使得它在野外使用时更游刃有余,不论是解剥猎物或切削木头,不会用起来扭扭捏捏的,而且具备了携带上的方便性。刨削刀尖使其具备了足够的弧度来应付剥皮的动作,并提供匕首般的穿刺能力,刀柄由整块黄铜切削而成,中间镶以木头,不仅坚固,且可防止握柄腐蚀及滑手,所以溪钓、海钓者亦十分喜爱。

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方法有哪些?

  序列音乐
  亦称序列主义。将音乐的各项要素(称为参数)事先按数学的排列组合编成序列,再按此规定所创作的音乐。序列音乐的技法摒弃了传统音乐的各种结构因素(如主题、乐句、乐段、音乐逻辑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
  无调性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偶然音乐
  指作曲家在创作中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造过程中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亦称“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它始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有一定影响。偶然音乐最早的萌芽或可追溯到18世纪的某些音乐游戏。这些游戏用掷骰子的办法,从事先安排好的各种小盒子中取出不同的音乐片断,然后拼凑成曲。20世纪现代派作曲家据此加以发展,将偶然性夸大到决定性的地位,产生各种偶然音乐。偶然音乐有多种样式,如偶然音乐的创始人J.凯奇,他最早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变化的音乐》,其乐谱上的音高、时值等是按中国的《易经》以及由 3个金钱占卦来决定的,凯奇自称要在音乐中排除个人的口味、记忆以及艺术传统,他也在音乐中引进了大量噪音,例如1951创作的《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他用24人操纵12架收音机,各按乐谱上的规定不断改变电台,并变化音量,得出一片事先无从得知的音响。1954年,凯奇与人合作钢琴曲《33分46.776秒》,演奏时用了两架钢琴,随时往琴弦中塞进橡皮、铁钉等物件。为了排除“创作中的客观性”,凯奇及其追随者除了挤擦、猛击等种种方式发出声音。将地图、星座图、废纸等作为创作的依据外,还通过占卜、掷骰子、丢硬币等来确定作品的音高、力度与配器等。他的最极端的作品如《4分33秒》,虽然声称可用任何“乐器”演奏,但实际上演奏员只在台上沉默4分33秒即告“结束”,在此期间偶然出现的任何声音都算“音乐”,又如《钢琴与乐队的音乐会》并无总谱,只有许多分谱,演奏员可任意选择分谱,按任意次序进行演奏甚至不演奏等。K.施托克豪森的《第十一钢琴曲》,全曲共19段。演奏时可任意颠倒次序,并可根据指定的各种不同的速度、力度、触键法中任选其一。法国作曲家I.克赛纳基斯在创作时使用数学中的或然律及博弈论,自称为“随机音乐”以与偶然音乐相区别。
  具体音乐
  将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包括乐音与噪音)录音,再通过音响机件予以加工合成的“音乐”。属现代派音乐的一种。具体音乐的特点是将音乐的概念扩大到包括一切自然音响。最早的创始人是法国工程师沙弗尔(1910——1995)。他利用录音磁带发现了音乐   的几何学——具体音乐。1948年,他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实验室进行 了实验,所用的素材包括噪音、火车声、人声、打击乐声及其他。谢菲尔将这些音响的录音带分别处理,通过快速或慢速播放、倒放,加进回声混响效果,除去不需要的部分,最后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
  微分音音乐
  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或简称为微音音乐,微分音即比半音还要小的音程。微分音音乐亦曾在某些原始社会中出现过,古往以来也不乏作曲家和理论家对微分音的研究。在部分作品中,作曲家也曾少量使用微分音作为装饰,以在传统音高之中增加一些变化。他们大多各自使用自创的记谱法,来为传统的五线谱表示微分音。巴尔托克·贝拉曾直接在音符旁标注箭头,以上下指示微分音的升降。布洛赫则在音与音之间画上斜线,以表示微分音的升降。阿洛伊斯·哈巴和潘德列茨基则是从升降记号的变形创造新记号,作为微分音的升降记号。微分音音乐的记谱法问题,在作曲家之间一直难以达成共识,演奏家也不愿意学习冷僻的记谱法。要续继使用原有的五线谱,还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系统,至今也还没有定论。 除此之外,还有微分音适当距离的问题。较早之前的是从十二个半音再分一半的24个四分之一音的音阶。布索尼提倡36个音的音阶,以六分之一音为最小音程。阿洛伊斯·哈巴随后也发展出以十二分之一音为音程符号的乐制,一个八度音有72个音。Julián Carrillo设计了一种准确、灵活的新方法。C音以0表示,在一个八度音阶里,以连续的数目来表示音。例如半音音阶可以0~11来表示,四分之一音的音阶可以0~23表示。Joseph Yasser在他的著作《发展调性的理论》(A Theory of Evolving Tonality)中,反对以机械化的方式分割音,提倡在音乐演进的过程中扩展音阶。他认为音乐的发展是从五声音阶到七声音阶,再从七声音阶到十二声音阶。根据这个发展过程,下一阶段应该是十九声音阶,其中原先的十二音是正音,新的七个音是副音(相当于七音阶的半音)。Harry Partch则在《音乐的起源》(Genesis of a Music)详细研究调律系统和音阶,并以此提出43音阶。除此之外,还有演奏方面的问题。虽然声乐、弦乐可以奏出微分音,但不易正确奏出。或者需要两架钢琴,调音相差四分之一音,再各自演奏分配开来的谱。还有专为微分音设计的特殊乐器,如Ervin M. Wilson的31音键盘。微分音的演奏工具,主要还是电子乐器。
  十二音技法
  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尔。将十二音技法变成一种体系的是A.勋伯格,首次应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泛调性音乐。十二音技法最初的影响只限于勋伯格的弟子如A.贝格,A.von韦贝恩,以及H.艾斯勒,E.克雷内克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二音技法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被发展成序列音乐,成为西方现代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
  多调性
  指两个以上不同调性的同时结合。两个调性的结合一般称双调性。多调性(包括双调性)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一种新的调性类型,是传统调性的一种特殊变体。它的每一个调性层次大都建立在传统调性的基础上,或具有传统调性的某些特点,如自然调式或明确的中心音等。但它又是调性思维复合化的表现,产生复杂的和声效果。重叠的调性之间关系愈远,则音响愈尖锐。由于多调性是源自传统而又打破传统的一种特殊手法,为一些现代作曲家所喜用。多调性的渊源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的奥加农的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进行,具有相距四度或五度的两个调的重叠作用。
  泛调性
  “泛调性”一词为奥地利作曲家A.勋伯格所创用,表示“综合所有调性”之意,以说明他的作品中调性处理的特点,而不称为无调性。但泛调性一词并未得到普遍应用。1958年,美国音乐评论家R.雷蒂在其所著《调性、无调性、泛调性》一书中,又应用了泛调性这一名词,以概括20世纪音乐作品中一些既非传统调性又非无调性的新的调性语言特征。泛调性的主要标志是“流动的主音”,即在一种音乐结构中,同时有若干不同主音在发挥作用,但这些主音本身也是游移不定的。因此,流动的主音或游移的和声,是了解泛调性的起点。某些非线条性的双调性或多调性,亦属于泛调性范围。在泛调性结构中所包含的调性作用,并不依靠传统的确立调性方法,而是通过音程、旋律型与和声进行中所含有的调性关系来提示调中心的意义。泛调性结构中,也包括某些无调性因素,但并非彻底的无调性风格。因此,泛调性是介乎传统调性与无调性之间的一种新的调性思维方式。B.巴托克、I.F.斯特拉文斯基、P.欣德米特等人的不少作品,都属于泛调性音乐范畴。


上一篇:陈建州大s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