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名字是什么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宠爱的一个女人,也是李世民的正室,后来被封为皇后,长孙皇后还有个名叫做观音婢,也是长孙皇后的小名,这个名字只有李世民可以叫,别人没人敢如此称呼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为什么叫观音婢,里面有什么故事,一起来看一下。
一、观音婢是长孙皇后的小名

在史书中记载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在一起时都会叫她小名,也就是观音婢,李世民叫的多她这个小名也被人熟知,被更多的人知道,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个小名但是并没有人这样称呼,他们都非常尊重长孙皇后,他无论是对谁都是比较柔和,说话都是非常温柔。
二、为什么叫观音婢

关于观音婢这个名字有两种说法,第一个说法是长孙皇后特别善良,就像一位观音菩萨一样,长孙皇后多次在皇宫门口给穷人施粥,百姓们都把长孙皇后称为观音在世,她自己还曾去受灾的地方体察民情,给受灾群众尽可能多帮助,所以有这个名字。

第二个说法是因为长孙皇后是观音菩萨一位信徒,观众婢的意思就是,愿意做观音一位婢女侍候观音菩萨,名字有很好寓意,长孙皇后还在多个地方修剪菩萨庙宇,以表示自己虔诚之心,在后宫之中也有属于自己的菩萨庙,她每次见菩萨都要净身,吃素。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李世民对长孙皇后钟爱,长孙皇后是李世民唯一一位皇后,两个人感情很好,李世民对她非常钟爱,两人还生下七个孩子,李泰就是长孙皇后的孩子,后来李世民把李泰封为太子,可惜李泰辜负李世民用心。

身为皇后时候,长孙皇后深知自己重要性,在觉得李世民决策有错误时候,长孙皇后都会对他进行劝阻,为李世民保留了得力的大臣,身为皇后把后宫管理有条有理,从来不和其他妃嫔争夺,后宫争宠之事也是少有发生,为李世民省去太多的精力。
长孙皇后叫什么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因病去世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 早年,太宗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并解众宝名珍,为妻子供养启愿。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十年(636年)四月,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三百九十二座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虽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够又一次给妻子带来好运,但是,幸运没有再次眷顾。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 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为什么不除掉武则天?
因为当时的武则天对于长孙皇后来说没有威胁。在李世民时期,长孙皇后认为武则天没有威胁,因此没有除掉武则天。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在唐太宗时期入宫的。但是那时的她其实并不受宠,即使有宠幸,也只是偶尔的,因此武则天并不入其他人的眼。连唐太宗都将武则天视为玩物,喜欢时加以宠爱,不喜欢时便将其丢在一旁,更不用说长孙皇后了。长孙皇后的地位很稳,根本没必要忌惮武则天。长孙皇后的生平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长孙皇后为什么不除掉武则天?
在李世民时期,长孙皇后认为武则天没有威胁,因此没有除掉武则天。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在唐太宗时期入宫的。但是那时的她其实并不受宠,由于没有宠幸,长孙皇后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武则天这个人存在。长孙皇后为了稳固其在后宫的地位,是必须平衡妃子之间的势力的。武则天由于没有宠幸或者宠幸较少,甚至可能都没有进入长孙皇后的潜在敌人行列。长孙皇后性格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但是由于太操心,身体又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无论皇帝还是太子都十分着急。病笃乱投医,太子承乾出主意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为她祈福延寿。
长孙皇后简介_真的是千古第一贤后吗?
长孙皇后简介_真的是千古第一贤后吗? 长孙皇后简介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 ,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汉族,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即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去世,葬于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长孙皇后生平介绍 长孙皇后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和母亲均是皇族后裔,从遗传基因的角度看,长孙皇后一定具备着贵族气质,这可以给一个人的外貌有很大的增色。那么长孙皇后是什么样子呢? 所以关于长孙皇后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虽然历史记载没有直接描述长孙皇后的外貌,可根据其他记载以及图片可以推测出长孙皇后的外貌。长孙皇后四官端正,一张清秀的脸庞又带着淡淡的贵族气质。她身材十分纤细,皮肤水嫩,嘴角带着一丝微笑,长孙皇后集所有优质的外貌于一身。她不仅拥有外在的气质,而且姿色动人。因为长孙皇后的父亲是一位大将军,英姿飒爽,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帅气大将军。她的母亲虽然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可长孙皇后母亲是江南的一位美女子,用清水出芙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着这样的遗传基因,长孙皇后外貌必定十分出众。出众的外貌在加上外在的贵族气质,长孙皇后的样子十分受当时女子的追捧。长孙皇后不仅遗传了父亲和母亲的优良基因,而且自身发育优良,是一位美女级别的皇后。长孙皇后有一位哥哥,他的哥哥同样英姿飒爽,风度翩翩。长孙皇后一家四口人,都是当时的美女子和大帅哥。所以即便历史没有详细记载长孙皇后的外貌,也可以通过基因学来得出长孙皇后必定是一位美女子。长孙皇后遗传了家庭中优良的美丽基因。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怎么结合的长孙皇后长孙氏是长孙晟最小的女儿,因为她从小聪慧相貌甜美,所以长孙家族对于她的婚姻还是很重视的。他的大伯因为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觉得她教养出来的孩子一定非常优秀,所以便催促长孙晟和唐国公府订立婚约。长孙晟原本是想把小女儿许配给李世民,但是很快长孙晟就去世了。 之后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因为知道这份姻缘,最终还是由长孙无忌促成了两人的婚姻。在大业九年(公元619年),13岁的长孙氏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婚后两人感情很好,长孙氏懂事明理又颇有才华,这一点让李世民很欣赏。等到了义宁二年的时候,李渊登基成为皇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为秦王妃。之后在秦王府与东宫矛盾加剧的时候,长孙氏,作为前王妃义务反顾的站在丈夫李世民的身边默默地支持着他。而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在城门口和士兵都没有想到长孙氏会出现并且激励鼓舞士兵,终于在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的时候长孙氏成为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后之一,她帮助李世民辅佐后宫,在长孙家族权势最盛的时期,毅然决然的让自己的哥哥退位让贤,而当李世民想要加封长孙无忌的时候,也被长孙皇后拒绝。在抑制外戚这一方面长孙皇后做得非常出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陪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重,李世民派高僧祈福幸而挽回了长孙皇后的性命。但是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因为气疾复发最后不治而亡。长孙皇后上善若水里的形象分析上善若水是著名的网络小说作家,她所创作的《长孙皇后》是根据历史上真实的长孙皇后的事迹所改编,这也是一篇穿越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一十大爷的孤儿少女若水穿越到长孙皇后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若水自从穿越到长孙皇后身上后,因为她的关系许多历史都被改变,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若水是后世的人所以知道长孙皇后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借助着自己的历史知识,她让许多波折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虽然改变了历史还是如之前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成为一代贤后。虽然这只是一篇网络小说,但是它所描述的许多事件都是真实的。长孙皇后的一生所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被记录在内。上善若水就是根据这些加上自己的构思来完成这部小说的。并没有完全偏离历史的轨道,长孙皇后36岁的时候就早逝了,这对于喜爱长孙皇后的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所以上善若水便改写了这个故事,在自己的小说中给了长孙皇后一个完美的结局。她的儿子个个英雄威武,女儿貌美如花平安顺遂。而长孙皇后和丈夫李世民也相爱了一生。长孙皇后帮助李世民踏平东突厥,在朝堂之上帮他抚慰大臣家眷,成为了他真正的贤内助,也在长孙皇后的改变下间接的改变了许多人的结局,所以这篇小说也算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长孙皇后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文德皇后,她的一生为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儿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揭秘长孙皇后怎么死的长孙皇后自从13岁嫁给李世民开始,两人一直恩爱有加感情甚笃。在李世民还是秦王长孙皇后还是秦王妃的时候,唐国公府和太子东宫之间的矛盾加剧,长孙皇后作为秦王妃并没有让李世民一个人面对,而是选择在别的方面帮助李世民周旋,他这样的做法也赢得了李世民的爱重,直到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一直称赞长孙皇后为他的佳偶良佐。 长孙皇后真的是“千古第一贤后”吗? 长孙皇后,唐朝宰相长孙无忌之妹,李世民的皇后。 在很多人的心里,长孙皇后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很完美的一位后宫女子。在史书里,她有着菩萨一般的心肠,她善待每位嫔妃,而且从来不争宠,还老想着为丈夫纳妾,所以有人说,长孙皇后在世时,是历朝历代后宫最为安定和谐的一个时期。 纵使史书说她万般好,总会有人看得到其中的端倪。真实的长孙皇后究竟是怎样的? 长孙氏在史书里的完美形象,得益于她的丈夫李世民。李世民篡改史书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他在美化自己的同时,顺带着把长孙皇后也塑造成了“千古第一贤后”,愚弄了无数后人。 《旧唐书》中记载:“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长孙氏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前,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李世民的角色。 李渊登基后,有了很多皇子,嫔妃们为了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皇子们,而皇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曲意承奉各位嫔妃。但偏偏李世民,心高气傲,从来不参与这些事,嫔妃和其他皇子们都对他心生猜忌。 这个时候,长孙氏站了出来,她四处讨好各位嫔妃和皇子,陪笑脸,送礼,这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就是“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玄武门之变当日,长孙氏亲自到场助阵,鼓舞士气。我们想一下,如果长孙氏真的贤良善良,满怀仁义道德,那么她是否应该劝诫自己的丈夫不要发动政变,不要逼迫父亲逊位和屠杀兄弟? 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惨不忍睹。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被杀,尉迟恭一身血衣站在李渊面前,逼其退位;李世民则忙着占领长安和洛阳;而长孙氏负责稳住后宫,警告后妃们不得生事,否则格杀勿论。 政变结束后,长孙氏还监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妃子们,在专制独裁下,她们完全失去了自由。如果不是李建成的正妃郑氏和女儿的墓志铭的相继出现,我们至今都还被蒙在鼓里。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长孙皇后是一个性格沉稳,缜密严谨的女人,她不断为丈夫谋取利益,甚至不惜以残害他人为代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长孙皇后和她的儿媳武则天十分相似,只不过当时的环境,没有让她多走出几步。
长孙皇后的故事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为汉族,出生于洛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 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 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 “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着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李治。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