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6 04:22:09编辑:小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蒐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 《离别的礼物》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 2、喋喋不休() 3、尴尬( )( )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2 《祖父和我》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 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2、现在的孩子童年生活也可谓丰富,学弹琴、学画画……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比,你更愿意选择拥有怎样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3 《匆匆》 学生视角:作者为什么以“匆匆”来作为文章的题目?什么是“匆匆”的?这样的文题在小语教材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获得个性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教学流程: 一、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温故引新,自然衔接。)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章内容,获得个性的体验,组内研读,交流理解,相互补充。 研读建议:从课文中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 ⒈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渐渐空虚了。 ⒉在逃走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⒊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地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啊? ⒋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二)小组汇报,加深感悟,相机引导感情朗读。 (读为根本,读书与感悟相互促进,体会语言美,情感美。) 三、统读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再读全文,畅谈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堂练习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 《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3、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教学难点: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左边的“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理解字词: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谈理由。 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能从文中找到“我”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喜爱;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小精灵儿童网站]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法让你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开始老师的表现让我们都喜欢上了他,即使都得了零分也没对老师产生怀疑,可一切都是老师编造的,感觉老师是在捉弄我们。 2、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 循规蹈矩潜心探索 绝对相信书本和持有怀疑态度用事实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问,探索真理 4、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它给带来的是什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吧!——自读,指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怀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回忆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并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此刻,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敬。 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森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价值。 三、小练笔: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的感受。 1、《我看怀特森先生》 2、《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5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_____________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18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是否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实现了预习的目的,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效率,最后的学习效果都有重要影响。现在老师也强调预习。我不知道老师强调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讲课的时候,可以轻松一些吗? “预习预习,看看课本,老师讲课的时候,也能知道讲道哪里了。 不要等着上了课乱翻书。”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预习,就是为了上课不用乱翻书吗?绝对不是。预习的任务,有三个:1,激发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2,为听课排除旧知识上的障碍。3,发现新问题,确定听课的重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预习的这个任务,很少几个老师、学生认识到。从预习的结果来说,一些学生不仅没有激发起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反倒对课程产生了厌倦,对听课心不在焉。因为多数的预习,就是熟悉课文内容,有些老师还要求学生掌握部分课文内容,比如写单字,背定理。学习自觉,并且,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能就把预习当作了自学,老师课上要讲的东西,他差不多都会了,上课就要分心。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不自觉地学生,就想着老师上课总要讲,不预习也没啥。如果老师安排了预习的任务,要在上课的时候,提问,爬黑板,他们的眼睛就只盯在这些地方。可能,心里还有怨怒。认为老师多此一举。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应该是预习的第一要务。能做到这么一点,预习的最重要的工作就完成了。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哪?有三个途径:第一,了解课程所要讲解得知识的历史渊源。任何一点知识,都有自己的历史传奇。而且,了解知识的历史,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知识的本质的理解。任何一点知识,在其简洁的形式之后,都有丰富的内容。第二,了解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学生对学习感觉无趣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这个东西之后,能干什么。在预习中,让学生去探寻哪些活生生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给学生灌注一种信心和力量:如果我学会了这个,我以后就能做这些事情!这是一种成长的自我期许。第三,了解知识的其他表现形式。受课程本身的限制,知识多表现为文字的,再好一些,就是表现为图画的。事实上,每一点知识都可能用多种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公式,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词语,也能表现为一种动作;了解知识的其他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张开自己所有的知觉器官,来理解甚至体验知识本身的奇妙与深邃。预习的第二个任务是为听课排除旧知识上的障碍。学生听课,听不懂,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师的讲解本身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领悟能力之间有偏离,二是学生自己在以前的知识上有欠缺。知识是相关的,所有的新知识都必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预习中,更重要的不是对新知识的掌握,而是对旧知识的复习。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这样去想,以前学的,忘记就忘记,还有最后的复习哪。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即便是发现了学生对以前知识的遗忘或者欠缺,也很少立即让学生补救。新的知识,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硬生生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复习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后我会写复习的方法,专门讲这个问题。预习的第三个任务是发现新问题,找到听课的重点。如果能完成好前面的两个任务,这个任务的内容自然就找到了。不需要专门讲了。


如何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

1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⑴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上一篇:albaba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