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生到底是什么意思?
扩招生就是计划内而分数线以下接近录取线,需要额外花钱的学生。扩招生申请流程1、项目申请。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引资扩建项目的申请。扩招生申请内容包括扩建的规模和标准,投入的资金,预计增加的学位、办学及管理模式等。扩建项目应包括符合建设标准的校舍及其必须配备的教学设备。2、项目的初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学校引资扩建项目的申请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征求同级价格、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审计、纠风部门的意见,并根据上述部门的意见提出初审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3、项目的会审。同级人民政府收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方案后,应组织价格、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纠风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引资扩建项目的可行性、办学机制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会审。4、项目的审批。同级人民政府根据联席会议会审意见审批公办高中申请的引资扩建项目。5、项目建设。扩招生申请引资扩建的公办高中应根据政府批文与投资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完成报建程序,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各项法律法规,按国家规定标准实施扩建工程。6、项目评估验收。扩建项目竣工后,由负责初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价格、发展和改革、财政、审计、建设、纠风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质量验收标准,对扩建项目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由负责初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给验收合格证,并允许招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扩招生
扩招是什么意思?
扩招,也称为高校扩招、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本科扩招、高职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亦即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扩招介绍:中国的大学扩招是教育体质改革的重要举动之一,同时也是大学教育自费化的伴生兄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5年颁的,而真正有转折意义的扩招和自费生政策应该是1993年。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扩招
什么是扩招
扩招是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1、扩招,也称为高校扩招、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本科扩招、高职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自1999年开始的,亦即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2、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3、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扩招改革历史:1、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3、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4、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5、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6、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高校扩招对就业有什么影响?
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加剧:随着高校扩招的逐步推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毕业生选择岗位和能力要求都更加挑剔,竞争压力也更大。2. 人才供需失衡: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有限,导致人才供需失衡。一些就业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一些比较普通的岗位却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选。3. 职业规划难度加大:高校扩招也使得毕业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在众多求职者中突围而出,这对于自身的求职知识和求职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4. 教育质量不一:有些高校扩招可能会降低招生标准,以满足政治或经济需求,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或就业竞争力不如原本规模较小的高校的毕业生。综上所述,高校扩招对于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诸多影响,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变革和挑战。毕业生应该扩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以应对这些挑战。
高校继续扩招,该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校扩招或研究生扩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而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因素,提问者颠倒了因果关系。试想一下,如果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就业压力会更大。难道让未成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吗?只要有条件,大学必须招收高级别学校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扩大大学招生,让更多高中生做大学梦。在80年代和90年代上大学就像收铁饭碗一样。大学急剧扩大后,高校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并不难。目前,我国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使高考成绩不到200分,也可以去高职高中或专科大学。因此,现在家长、学生、高中关心的焦点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第二,提高国民素质,缩小与外国的教育水平差距。2019年全国各种高等院校合格人数为820万人,入学率达79.53%,部分省份达90%以上。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总入学率仅为2% ~ 3%,经过高等教育改革,招生人数越来越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第三,延缓初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在目前阶段,人口特别多,因此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留在学校,减少目前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庞大的集团进入就业团队,必然会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根据学龄学生人数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四是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和发展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热门投资业,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增加教育从业者,带动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这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条前景灿烂、风景无限、不断挑战、困难重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