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洞来无敌手

时间:2024-10-01 15:26:34编辑:小星

自出洞来无故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徜徉在诗词的书海花丛之中,仿佛置身于草长莺飞的美妙画卷之中,我们一边聆听唐诗的雄伟壮丽,一边观赏宋词的温婉多情,于是那浮躁的心灵慢慢得到了沉淀,那不安的灵魂在铅华洗尽之后也归于从容。诗词是绮丽的,他能带我们穿越千古;诗词是豪迈的,他能带我们驰骋纵横;诗词也是智慧的,在某个万籁俱静的夜晚,我们灵光一现,豁然开朗。


但是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却总是对某一句记忆犹新,但是若问及出处或是上一句、下一句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比如“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大家都熟悉,但是上一句写的是什么,却知者甚少,这句话是出自元稹的《遣悲怀》,最后两句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再比如杜甫曾经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这是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上一句是“酒债寻常行处有”。

诚然名句我们牢记在心,但是名句的出处和创作的背景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句“得饶人处且饶人”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上半句鲜为人知,其实这是宋朝一位道人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故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此诗的作者是蔡州道人,他擅长下棋,而且棋术高超,这首诗的开头用了“烂柯”两个字,在古代“烂柯”指的就是下棋对弈,可谓是开门见山。“真诀”就是下棋的法门,想必是这位蔡州道人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心法,所以他在首句最后说出了“妙通神”三个字,这是对自己高超棋艺的自信。


下一句诗人笔锋一转,写的是对下棋的感悟。下棋之时双方运用智慧、见招拆招,这就好比是人生。“几度春”写出了作者的感慨,也领悟到了下棋的真谛。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尤其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更是力透千古,世人皆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你身经百战,世间罕有敌手,但是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处处要为别人着想,做事情要留后路,不能把事情做绝,能宽恕他人的地方尽量选择宽恕,这样才是善良之人。


但是好人也不是随便做的,首先你得是“无敌手”,才有能力去饶人。这里的前提很重要,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先机,就会被人当作软柿子捏来捏去,由此可见自己有能力,才会帮助到别人,也会饶恕别人。“自出洞来无故手”可谓是相当的霸气,有一种高手睥睨天下的胸怀。

这首诗还有一个典故出自《述异记》,西晋时期的王质有一次去山中砍柴,意外走进了一座石洞当中,看见两位白须白发的老人在下棋,王质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察。一局棋下完之后,其中一位老人对王质喝到:“你怎么还不回家!”王质猛然一惊,发现自己的斧子已经生锈了,回到家中发现已经物是人非,一打听才知道世间已经过了100多年,原来那石洞之中对弈的两位老者乃是大罗金仙,王质误入仙境,才有此一段奇缘。

从此那座石室山也改名成烂柯山,再到后来烂柯成了围棋的代称。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什么典故?

下棋。“得饶人处且饶人”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宽容大度,该退让时就主动退让,要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把事做绝。这句话实际出自宋代俞文豹所著的《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具体成语故事曾经有个道士擅长下棋,凡是与别人下棋,总是让人家先走一步,这个道士后来死在褒信县,死时对一个村里的老头托付死后的事情。几年后,这个老头遵照嘱托为道士改葬,打开坟墓见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罢了。当年道士曾经有诗说:“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典故原指在什么方面体谅别人

附:据宋·姚宽《西溪丛语》记载:尝有道人善棋,凡对局,率饶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数年后,叟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译:曾经有个道士擅长下棋,凡是与别人下棋,总是让人家先走一步,这个道士后来死在褒信县,死时对一个村里的老头托付死后的事情。几年后,这个老头遵照嘱托为道士改葬,打开坟墓见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罢了。当年道士曾经有诗说:“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另:“烂柯”应指围棋。(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此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上半句是什么?为何少有人知?

上半句是“自出洞来无敌手”,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一首诗,这首诗也并非什么名家所作,而是出自一则寓言故事。诗文内容: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之所以上半句“自出洞来无敌手”鲜为人知,主要是因为这句诗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精华,上半句的传颂意义并不大,所以人们就忽略了。这首诗出自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是讲述了一个深山里出来的老道士,他的棋下的非常好,从来没有碰到过敌手。然而他与人对战的时候却从来不盛气凌人,相反十分的谦虚。他和人下棋的时候从来都让别人先手。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就忘记了他的来历,只认为他是一个脾气十分好的可怜人。因为他并没有子嗣,更没有结婚。所以后来他死的时候,村里人就集资埋葬了他。后来有一位老道士来改葬他,当扒开坟墓的时候,周围的百姓发现,自己曾经亲手埋下的尸体,竟然不见了,棺材里只剩下一套叠得十分整齐的衣服。于是人们认为他飞升上天了,而此时也有老人想起了他刚来的时候曾口诵一首诗,那首诗就是“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这个故事的精华就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说当人们占据了绝对的胜算的时候,有了绝对的实力的时候,不要对敌人赶尽杀绝,十面埋伏网开一面,才是正道。然而现实中太多的人总是对人对事赶尽杀绝,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自己也没有获得一个好的下场。

问一首诗

  《自出洞来无敌手》象棋书谱。署名纯阳道人著。成书年月不详。偶有印本,多凭手抄本流传,为数亦极少。1948年始由邵次明刊录于《象棋战略》谱内。全书共分七类,每类五局,计三十五局。不附变着,益于读者研究。

  「自出洞来无敌手」一语,出自「善棋道人」的遗诗。据宋·姚宽《西溪丛语》记载∶蔡州褒信县有棋师阅秀才说,尝有道人善棋,凡对局,率饶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数年后,叟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自出洞来无敌手》全谱七篇三十五局,包括∶

  1.「自」字信手炮局

  2.「出」字列手炮局 (5局)

  3.「洞」字入手炮局 (5局)

  4.「来」字窝心炮局 (5局)

  5.「无」字袖手炮局 (5局)

  6.「敌」字出手炮局 (5局)

  7.「手」字应手炮局 (5局)

  全谱着力研究炮的用法,每局有不同的看法和变化,短小精悍,简明易懂,风格别致,全部是得先胜。

  《自》谱的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山东维县有位嗜棋如命的棋手,名叫顾尔协,棋艺高超,未逢敌手,名噪一时。后来他听说崂山上清宫有位迟道人下棋很好,便打点行装步行到崂山寻访。登到山腰处,见有一石桌,桌上刻有棋盘,上布石棋子,乃坐憩石桌上。

  少顷,山上走下一火工道人,问顾∶「施主何往?」答曰∶欲到上清宫访迟老师父。火工道人提议∶愿向顾先生领教几盘。顾此行本意也是以棋访友,遂不推辞,于是凝神竭思,布阵运子,以图一胜。然而不久败北。顾要求重战,道人颔笑首肯。未几,顾六战六负,既惊且喜,连连称服,向火工道人施礼,求拜为师。道人曰∶「弈棋之道,非一日可精。」顾再三请求,道人遂赠顾一卷《自出洞来无敌手》。顾下山后研究不辍,棋艺猛进。

  《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将就的就省些事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上一篇:波斯顿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