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铀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产铀花岗岩富铀岩体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有利的地质条件,这与 一般的非产铀花岗岩有所不同。区内产铀岩体的形成与南岭东段地壳发展、盆山演化大陆 动力学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如上所述,笋洞岩体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Nd、Sr、Pb、O同位素 特征均表明,它属于壳源型花岗岩范畴,是由古-中元古代地壳衍生的。笋洞岩体又属于 低Ba-Sr花岗岩,因此在岩浆起源上不像高Ba-Sr花岗岩那样,与海底高原俯冲、富 Ba、Sr镁铁质岩浆底侵或岩石圈受碳酸盐流体交代富集有成因上联系(Tarney et al., 1994;Fowler et al.,1996),而是很可能像Harris et al.(1992)对泥质岩石起源花岗岩提 出的模式那样,是壳源物质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Sylvester(1998)提出,可根据CaO/Na2O比值判断花岗岩的源区物质成分:CaO/ Na2O>0.3,表示源区属于砂屑岩成分,CaO/Na2O <0.3,表示源区属于泥质岩成分。笋 洞岩体的CaO/Na2O比值虽然有少数稍大于0.3(表7-7),但其平均值(0.26)低于 0.3,在Rb/Sr-Rb/Ba图解上,数据点主要投影于右上角富黏土源岩区域内,仅少数投 影于左下角砂质岩区域(图7-12),加之笋洞岩体的TFeO+MgO+TiO2含量(2.10‰~ 2.91%)都低于4%(肖庆辉等,2002),富Rb贫Ba、Sr(图7-5),因此可以认为,笋 洞岩体的源岩由泥质成分岩石为主,少量砂质岩组成。图7-11 笋洞岩体的铅构造模式图7-12 笋洞岩体Rb/Sr-Rb/Ba图(据Sylvester,1998)花岗岩的Als2O3/TiO2比值可以作为源区部分熔融温度的指示剂:若Als2O3/TiO2 > 100,部分熔融温度低于875℃;若Als2O3/TiO2 < 100,则部分熔融温度高于875℃(Sylvester,1998)。由表7-7可知,笋洞岩体的Als2O3/TiO2比值稍大于100(平均为 102),反映其熔融温度可能较低(<875℃)。这和根据二长石温度计得出的岩浆形成温 度747℃(王学成,1986)相吻合。因此,笋洞岩体应属于低温强过铝花岗岩范畴。现有资料表明,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主碰撞期为245Ma(Carter et al.,2001),扬 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主碰撞期为220~245Ma(Chavagnac et al.,1996;Lan et al., 2000;李曙光等,1993,1996,1997),反映上述三大板块之间的碰撞时间基本相同。以 挤压为主的早中生代碰撞运动使南岭地区的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可达50km)。笋洞岩体 的锆石U-Pb年龄为189Ma,表明它形成于碰撞后阶段。在这一阶段,构造体制将经历 由 “挤压-岩石圈增厚” 向 “拉张-岩石圈减薄” 的转换过程。根据闽西南—赣南—湘 东南地区存在中-晚侏罗世的碱性花岗岩(176~178Ma,陈培荣等,1998;范春方等, 2000)、双峰式火山岩(158~179Ma,许美辉,1992;陈培荣等,2002)和碱性玄武岩(Ar-Ar年龄175~178Ma,赵振华等,1998;Chung et al.,1997)等地质事实,可以认 为这一转换发生的时间应始于中-晚侏罗世。晚中生代大部分岩浆活动就发生在这种伸展 构造应力体制中。这种伸展构造体制既可由后印支运动的继续伸展而诱发,也可能是由古 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消减所造成的弧后伸展(Zhou et al.,2000)而产生。由于笋 洞岩体的形成时间(189Ma)早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消减的时间(约180Ma, Maruyama et al.,1986),因而前一可能性较大。但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动力学 体制,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支持该区的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因此,笋 洞岩体可能是在地壳伸展-减薄、降压、导水的过程中(Barbarin,1996),通过以泥质 成分为主的古-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产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核工业290研究所、核工业北京铀矿地 质研究院等单位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并从区域上系统总结了产铀花岗岩的 地球化学特征(张祖还等,1991)。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侧重于大范围的区域性工作,或 是对产铀花岗岩铀矿化特征方面的研究,而很少针对某一具体的产铀岩体展开更加深入细 致的研究工作,因而对产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为 此,选择了南岭东段最为重要的产铀岩体——贵东复式岩体(图7-3)中的笋洞岩体, 开展了较为详细的年代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以便深入了解该产铀岩 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贵东岩体位于南岭东段粤北地区,区域上属于南岭地区三条东西向岩浆岩带之一的花 山-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沙溪岩体、鲁溪岩体、下庄岩体、 笋洞岩体、龟尾山岩体和帽峰岩体等组成的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复式岩体(图7-3),出 露面积达1500km2。该岩体侵入的围岩在东北侧和东侧为寒武-奥陶系浅变质砂岩、板岩 及含炭板岩;在南侧主要为泥盆-石炭系砂岩、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围岩均有不同程 度的接触变质作用。笋洞岩体是贵东复式岩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露面积约90km2。 主要由中粒,次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局部见有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岩体范围内 NWW、NNE和NEE向基性岩脉十分发育(图7-4)。花岗岩呈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 组成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以往研究认为,贵东复式岩体 属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产物(金景福,1984;王学成,1986;胡瑞忠等,1988)。但近 期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贵东复式岩体是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多次 岩浆活动产物(孙涛等,2003)。1.形成时代笋洞岩体以往尚未有人进行过年代学研究。为获得可靠的测年数据,从该岩体中335矿床KD-17坑道以西500m处,选择了新鲜的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全岩样品,由天 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李惠民研究员采用当前比较可信的单颗粒锆石U -Pb同 位素稀释法测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分析结果见表7-6。图7-3 贵东复式岩体地质图图7-4 粤北贵东复式岩体中笋洞岩体地质略图(a)研究区位置示意图;(b)贵东岩体简图;(c)贵东复式岩体东部花岗岩及基性岩脉分布图由表7-6所示,笋洞岩体中锆石的U-Pb表面年龄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序号1 和2锆石为长柱状透明自形晶,代表岩浆结晶锆石。它们(尤其是序号2)的三组表面年 龄相当一致,反映锆石自形成以来,对放射成因铅保持了封闭。考虑到238U和235U的半衰 期及其丰度存在差异,锆石中放射成因207Pb的丰度比放射成因206Pb的丰度约低20倍,使 前者的测量精度较差,导致207Pb/235U和207Pb/206Pb年龄值往往不能反映岩体形成的真实年龄。这表明,对于放射成因组分积累较少的年轻锆石来说,206Pb/238U年龄比207Pb/235U 和207Pb/206Pb年龄更能反映锆石的结晶时间(Composton,1992)。因此,序号1和2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189.1±0.7)Ma应代表锆石结晶年龄。序号3和4锆石颗 粒的表面年龄偏高,206Pb/238U年龄为223~289Ma,207Pb/235U年龄为236~318Ma,207Pb/206Pb 年龄为361~539Ma。它们为短柱状晶体,因此,表面年龄值的偏高可能同这两颗锆石内 部含有少量继承锆石核有关。本文取(189.1±0.7)Ma代表笋洞岩体的形成时代(图 7-5)。表7-6 笋洞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注:206Pb/204Pb已对实验空白(Pb=0÷050ng,U=0.002ng)及稀释剂作了校正,其他比值中的铅同位素均为放 射成因同位素,括号内的数字为2σ绝对误差,0.0686(2)表示0.0686±0.0002(2σ)。图7-5 笋洞岩体锆石U-Pb谐和图利用激光探针ICPMS对贵东复式岩体中其他岩体所进行的系统单颗粒锆石U-Pb同 位素定年表明(徐夕生等,2003),贵东岩体是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多次岩浆侵入形成的 复式杂岩体,其中鲁溪岩体((239±5)Ma)、下庄岩体((235.8±7.6)Ma)是早中生 代花岗岩;隘子岩体((160.1±6.1)Ma)、司前岩体((151±11)Ma)是晚中生代花 岗岩。鲁溪岩体中的锆石颗粒,除一个样品(S013-54)表现为410~500Ma外,其余锆 石颗粒可分为年龄较老和较年轻(图7-6(a)(b))两组,但两组锆石在形貌上没有明 显的区别。下庄岩体的15颗锆石样品中,有2颗锆石表现为元古代的年龄(即S013-88 和S013-100的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275Ma和2137Ma),有2颗锆石表现为古生代的年 龄(即S013-87和S013-112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27Ma和458Ma),这4颗锆石具 较复杂的内部结构或浑圆状核心(图7-6(c),(d)),表明它们是残留锆石或继承锆 石;其余11颗锆石样品的年龄较为一致。下庄岩体中1275~2137Ma残留锆石(图7-6(d))的发现,表明贵东花岗岩杂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南元古宙陆壳基底有关(Xu Xish- eng et al.,2003)。详细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贵东岩体的形成演化与构 造作用、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图7-6 贵东复式岩体中代表性锆石颗粒背散射电子图像2.主量元素特征笋洞岩体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如下特征(表7-7):(1)SiO2含量高,为72.22%~ 75.18%(平均为73.50%);(2)碱含量较高,K2O+Na2O=7.58%~8.84%(平均为 8.34%);钾大于钠,K2O/Na2O=1.51~2.00(平均为1.78);(3)铝饱和指数(A/CNK) 高,样品的A/CNK值基本上都大于1.1(1.08~1.20,平均为1.13,表7-7),属强过 铝花岗岩范畴;在ACF图中,数据点都位于斜长石-堇青石-黑云母组合范围内,相似 于S形花岗岩(图7-8)。在A/CNK-NK/A图解上,数据点都位于亚碱性过铝质区域内(图7-7(b));(4)在Frost et al.(2001)提出的SiO2-TFeO/(TFeO+MgO)(图7-7(c))和SiO2-(K2O+Na2O-CaO)(图7-7(d))图上,分别落在镁质花岗岩和碱钙 质花岗岩区,与过铝质淡花岗岩的分布区域一致;(5)CIPW标准矿物成分计算表明,所有 样品均出现刚玉分子,C值都大于1(1.23%~2.41%,表7-7),碱性长石含量高(Or+Ab=62.15%~67.23%),钙长石含量低(An=1.80%~5.00%);(6)FeO/(FeO+ MgO)比值较低,低于0.8(0.64~0.79,平均为0.71),与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0.80,肖庆辉等,2002)完全一致。表7-7 笋洞岩体的主量元素(ωt%)、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10-6)分析结果续表注:LOI为烧失量;Total为总量;TFeO=FeO+0.9×Fe2O3。3.微量元素特征笋洞岩体富集不相容元素Rb,Th和稀土元素Ce,Sm,Y,明显亏损Ba,Sr,P,Ti 和轻微亏损Nb,Ta,“峰” 和“谷” 区别明显(图7-8),属于典型的低Ba-Sr花岗岩, 相似于南岭东段强过铝花岗岩(孙涛等,2003)。Nb,Ta,Ti的亏损反映岩浆源区主要由 地壳物质组成,P的亏损可能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由表7-7可见,笋洞岩体 的Nb/Ta比值较低(5.81~8.81,平均为7.21)。这表明,岩浆作用过程中Nb和Ta发生 过较明显的分馏,Nb趋向亏损而Ta相对富集。笋洞岩体的铀含量((7.3~18.2)× 10-6,平均为15.1×10-6)比中国东部上地壳的平均值(1.5×10-6,高山等,1999)高 5~12倍,从而可为区域内铀矿化的富集提供丰富的铀源。它的Rb/Sr比值(3.0~9.5, 平均为6.0)和Rb/Nb=17.3~19.9(平均为18.5)都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分别为0.31 和6.8,高山等,1999)和全球(分别为0.32和4.5,Taylor et al.,1985)上地壳的平均 值。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源自成熟度较高的陆壳物质。图7-7 笋洞岩体的主要元素图解4.稀土元素特征由表7-7可知,笋洞岩体的稀土总量为(169.0~268.0)×10-6(平均为210.5× 10-6),它稍低于火成岩的平均含量(290×10-6);LREE/HREE=6.64~8.76(平均为 7.32),(La/Yb)N=6.44~10.74(平均为8.72),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之 间的分馏相对明显,配分曲线略呈右倾型(图7-9);(La/Sm)N值较高(3.05~3.88), 反映轻稀土的分馏相对明显;(Gd/Yb)N值较低(1.33~2.58),反映重稀土的分馏不明 显;Eu亏损明显,δEu =0.14~0.31(平均为0.22)。5.同位素特征(1)氧同位素:如表7-8所示,笋洞岩体具有高的全岩δ18O值(10.2‰~12.7‰, 平均为11.0‰),反映其源区是由富18O的地壳物质组成。但应当指出,全岩δ18O值的变 化已远远超出分析误差允许的范围(约0.2‰)以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产生的δ18O值 变化范围(<1‰~2‰,Muehlenbach et al.,1982),因而上述δ18O值的明显变化或者 反映岩体曾受到流体的作用,或者归因于岩体的源区具有不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本文认 为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讨论见Nd-Sr同位素部分)。图7-8 笋洞岩体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解(标准化所用MORB数据据Pearce,1983)图7-9 笋洞岩体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标准化所用球粒陨石数据,Taylor et al.,1985)表7-8 笋洞岩体的Nd-Sr同位素组成注:Nd模式年龄采用二阶段模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南岭东段中-新生代盆-山动力学及其铀成矿作用(2)Nd-Sr同位素:笋洞岩体的εNd(t)值低,为-11.4~-9.3(平均为-10.3);(87Sr/86Sr)i值高,为0.73109~0.74923。在εNd(t)-t图上,数据点位于南岭地区前寒武 纪地壳Sm-Nd同位素演化区域内(图7-10(a));在εNd(t)-(87Sr/86Sr)i图上,数据 点都位于右下方第四象限内,与华南壳源型花岗岩(沈渭洲等,1999)的分布范围一致(图7-10(b));采用两阶段模式(陈江峰等,1999)计算的Nd模式年龄为1762~ 1933Ma(平均为1843Ma)。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属壳源型花岗岩范畴,是由古-中 元古代地壳组分经部分熔融形成的。除了上述已指出的、笋洞岩体具有大的全岩δ18O值变化外,它的Nd,Sr同位素组成 同样变化明显:εNd(t)值的变化达2.1ε单位,(87Sr/86Sr)i值的变化达0.01814,都已远 远超出分析误差允许的范围(εNd为0.5ε单位,87Sr/86Sr为0.00005)。同一岩体中Nd,Sr 同位素组成显著变化的例子已不鲜见(陈江峰等,1992;DePaolo,1981;Michard-Vitrac et al.,1980;Juteau et al.,1984;Halliday,1984;Deniel et al.,1987;Krogstad et al.; 1996),并对此已提出不同的模式进行解释,如同化-分离结晶模式(DePaolo,1981; Halliday,1984)、壳-幔混合模式(Michard-Vitrac et al.,1980;陈江峰等,1992)、流 体作用模式(Juteau et al.,1984)和同位素初始不均一模式(Deniel et al.,1987;Krogs- tad et al.;1996)等。鉴于在εNd(t)-(87Sr/86Sr)i图上,笋洞岩体的数据点呈明显的水平 方向展布,十分类似于喜马拉雅地区Manaslu淡色花岗岩(图7-10(b)),因此,笋洞 岩体Nd,Sr,O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很可能象Manaslu花岗岩(εNd(t)=-16.1~ -13.1,(87Sr/86Sr)i=0.73789~0.76372,δ18O=11.2‰~12.7‰,Deniel et al.,1987) 那样,是由源区同位素组成的初始不均一性造成的。因为当这种具有不均一同位素组成的 源区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时,岩浆作用(包括熔融和对流混合等)并没有使这种不均一 消失,而是继承了源区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Deniel et al.,1987;Krogstad et al., 1996)。图7-10 笋洞岩体的εNd(t)-t和εNd(t)-(87Sr/86Sr)i图(3)Pb同位素:表7-9列出了笋洞岩体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由于钾长石不含铀 或铀含量极低,故测定的铅同位素组成即可代表岩体形成时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与上述 Nd,Sr,O同位素组成不同的是,笋洞岩体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当均一,206Pb/204Pb=18.180~ 18.488,207Pb/204Pb=15.655~15.661,208Pb/204Pb=38.512~38.694。在铅构造模式图上, 数据点分布于造山带演化线上方(图7-11),相似于华南壳源型花岗岩(沈渭洲等, 1992;朱炳泉,1998),表明笋洞岩体的源区具有相对均一的铅同位素组成。表7-9 笋洞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
辽宁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辽宁的气候可是四季分明的,简单点说吧,咱们这吃的是很丰富的,只是做工并不象南方人那样精制,主要是突出实惠量大。一年四季五谷杂粮都可以吃,而且现在还比较流行吃粗粮的,粗粮细做嘛对身体好。蔬菜与肉的方面也是挺完面的,冬季的蔬菜也是品种多样的,象一般南方的菜辽宁的冬天都可以吃得上,只是价钱贵了点。其余的季节都差不多吧。吃海鲜也是没问题的。 穿着方面:冬天,因为天冷又下雪,那大衣肯定是首选,比如羊绒、驼绒、刁绒、羽绒这些,还有各式各样的毛衫毛裤,还有皮靴,高筒的矮筒的一般女孩喜欢配裙装裙裤来搭配,年纪大的一般会穿棉衣裤吧,年轻人不太喜欢,看着比较胖嘛。春天,天气转暖了,可以适当的减些衣服,不过也会冷,其实很多南方地区的冬天比辽宁的春天还要冷呢,而且还是那种湿冷的。夏天,这个哪里都一样的了,不多说了。秋天,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季节,刚立秋那会中午还是比较热的,深秋时就逐渐变冷了。不管怎样,辽宁的四季还是因人而异的,我是地道的辽宁人。
辽宁省最低生活保障
06年:1类地区590 二类地区480 三类地区420.
12月4日,记者从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日前正式下发,再次调高了辽宁省最低工资标准。
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比上次标准普遍增长20%左右,分别为,一类地区由590元调整为700元;二类地区由480元调整为580元;三类地区由420元调整为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由6元调整为6.5元;二类地区由4.8元调整为5.3元;三类地区由3.5元调整为4元。新的最低工资规定将于12月20日起开始实行。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并向社会发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最低工资标准要根据物价水平等因素变化,逐步使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辽宁省自1995年开始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最近的一次调整是在2006年。此次辽宁省再次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是综合参考了全省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多种因素而制定的。根据省政府的要求,辽宁省各市政府将根据 《辽宁省最低工资规定》和调整后的辽宁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各市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档不得低于500元。(记者 唐成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