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有什么历史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后经修缮翻建,重现了二十世纪20、30年代上海滩的民国风情,成为充实上海旅游的新景点和休闲的好去处。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是一条风格特异的文化名人街,是 中国近代史上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 走过牌楼,漫步前行, 多伦 路250号一座砖木结构、立面浮雕纹样清晰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映人眼帘,这就是孔公馆( 四川 北路 多伦 路转角处),1924年建造,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人称“孔公馆”。 白公馆(210号),此幢花园住宅由 广东 人李氏兄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建造,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638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 抗战胜利后,该处成为 南京 国民政府国防部 长白 崇禧寓所,俗称“白公馆”。 上海 解放后,由 中国 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接收,现为海军411医院。如今,紧闭的大门一侧挂着“康复医学科”和“体检部”两块牌子。 早在1998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虹口区政府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一期改造,重点保护和修复了沿街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 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 “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2011年,多伦路完成了整体环境改造工程,沿街老建筑的外立面经过“修旧如旧”的处理,路面整体铺设成老上海的弹格路,从此告别了又脏又乱污浊嘈杂的马路菜场,还原出了海派文化独有的优雅风情,变身为一个兼具“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特色文化街区。 2012年,又邀请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和国内的多家设计公司对多伦路二期改造进行方案设计,并制订了详细修建规划,确定了保护地区内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对延续区域内历史风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符号,使原有历史风貌和更新建筑肌理尽量保持协调契合,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明显的文化社区。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哪个位置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上海的虹口区多伦路。
多伦路邻近
,是一条长五百多米的L型小路。沿路随处可见红砖或青砖的复古小洋楼和人物雕塑,很适合拍照散步。众多文豪曾在此居住,现今有不少艺术展馆,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从L型的尾巴步入这条文化街,先进入眼帘的是
,再往前有座基督教教堂,是当年住过不少外籍人士和留学归来的新派人士的鸿德堂。继续向前,可见一家旧书店隔壁是栋黄色外墙的新式洋房,这里曾为日本海军武官住所。
拐弯处是一座四层楼高的钟楼夕拾钟楼,走几步路便可看到一条名为景云里的弄堂口,这里曾经居住过瞿秋白、陈望道、茅盾等一群左联作家,而在201弄2号还留有左联会址与纪念馆,曾是文化界的藏龙卧虎之地。
多伦路上还有坐落着许多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和小型的民间收藏馆,比如上海报纸博物馆、上海民间南京钟收藏馆、上海多伦路地区海派文化馆等,另外能看到上海文物商店文物艺术品展示厅。
逛完多伦路,还可以接着逛另一条特色小路——
,多伦路北端沿四川北路往东走15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