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是研究创造的什么
创造教育仍强调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创客课程是以“创造、快乐、协作、分享”的基本理念为教学。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创客环境、创客课程、创客学习、创客文化、创客教师队伍、创客教育组织、创客教育计划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格物斯坦表示:创客教育绝非仅仅是教育界的“内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融合,尤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企业、协会、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客教育,应坚持“创造、快乐、协作、分享”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创客能力、意识和精神。创客教育在我国的推广还面临很多问题,为此,我国应同时加强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汇聚教育智库、社会公众、企业、政府等多方智慧,协同创造有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扫清障碍。创客之于中国——“从0到1”,国家的发展呼吁“创客文化”的落地:美国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总结道,“从0到1”是创新,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是质变,是创新。“从1到100”解决的是从有到多的问题,是量变,是复制和模仿。回顾我们的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从1到100”,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从0到1”则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当前,中国已进入到世界大国的行列,引领世界的发展重任对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迫切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创客”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中国的未来呼吁“创客文化”,只有它的真正落地,才能不断滋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根,为人类缔造新的文明奇迹。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演变2021-10-10
读《创造教育》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创造教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想学习其创造教育思想就得统揽全书,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碎片化阅读中谈收获论是非。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倡导并实践创新、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仔细阅读《文集》,陶行知先生通过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创造教育的实践——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创造教育思想”是在行与知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陶行知是真正的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者。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先行后知、手脑并用、试验教育、解放儿童几个方面。创造教育的思想始终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三方面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一、创造教育思想的“试验教育”
1919年到1921年,陶行知先生先后发表了《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试验验教育的实施》、《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等等文章。
中国有过灿烂的创造与创新的光辉,引领了世界几千年。但是到了近代,当西方富兰克林、爱迪生、牛顿等等科学家井喷式的爆发的时候,旧中国却手足无措,在列强欺辱下求存。在陶行知看来就是旧中国的教育缺乏试验精神所致。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先生道“故欲求教育刷新进步,必先有试验,以养成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矣”。故此先生又进一步在《试验验教育的实施》中提出:“凡是师范学校及研究教育的机关,都应当注重实验的附属学校;地方上也应当按着特别情形,选择几个学校,做试验的中心点。”这应该就是我们各级各类“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学校”的由来。
2020年曾有画家问我四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实验学校?二是为什么不是试验学校?三是这么多实验学校他们都实验了一些什么?四是把实验的成果推广了多少?”我一时语塞。回家后抓紧补脑。度娘说:实验学校是担负探索和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或进行教育改革试验任务的学校。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家为了实施和检验教育主张,常创办实验学校。……在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 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也创办过实验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探索、检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设想和教育理论,各省、市、区普遍设立了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第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度娘又说:“实验”与“试验”不同,实验指的是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只是缺少在实地使用的经验而已,但试验的结果则较难控制。看来实验是是已有理论和经验的实践,试验是尝试。第二个问题也算是有了答案。第三个问题关于实验学校都实验了什么?勉强也可以找到答案。第四个问题值得细细琢磨,在全县、全市、全省领先的实验学校,成功经验和成功做法都推广了哪一些?痛心的是这么多研究项目得不到推广,得不到更好的应用。陶行知先生建立“实验”学校的初心就丧失了。
二、创造教育思想的“先行后知”
陶行知先生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 主观唯心主义 的成分,陶行知先生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经过教育实践先生认为“三思而后行”和王明阳心学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导致旧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先生认为要使学生有创造力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行关系,所以先生来了一个180度的翻转,明确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27年至1930年先生先后发表了《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在劳心上劳力》、《生活即教育》等等文章,是其创造教育的实践阶段。
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3月在南京北郊 晓庄 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晓庄学校 并创办第一个乡村 幼稚园 燕子矶幼稚园;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这些学校的创办就是实施创造教育思想的典范。
三、创造教育思想的“手脑并用”
1934年,他在 《生活教育》 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在1933年发表的文章,是其“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文中介绍了何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等。直到先生去世,先生又相继发表了《创造的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文章,又把创造教育思想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教育的意义就是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的价值”。先生认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现在铺天盖地有着不少的论文与课题,只是在思想上进行了转换,没有经过行动到思想的历练,所以大多都是浅层次研究,经不起推敲。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就是例证。至于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要做有行动的教育研究,把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把教育行动与教育思想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的人收益才是教育研究的目的。
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 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它是创造性研究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也是一种世界观。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反映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认识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等关系上的创造性认识与解决问题。直接关系到创造者的品格、精神、思维方法,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指导。 (2)创造性意识和思维教育 意识,是外界信息转化为主体活动过程中的中介性主导心理功能,并具有驾驭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动作用。在当今创造学活动中,把创造性意识简称创意,如“借”意识、“桥”意识、“流”意识,被广泛地运用着,还从反向研究扼杀创意的种种表现和因素。 思维,一般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对旧概念、旧事物认识的突破;也是思维方式本身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联结与反联结思维、形象思维、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之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 (3)发现法、发明法、创造技法的.教育和训练。 发现法指在科学研究中,对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规律性揭示的一种普遍的创造性方法(适用于高中)。发明法指在自然科学范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创造性方法(适用于初中);创造技法指的是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新形态、新组合,新改变、新作品,含有创新之义,一般在小学、初中开展。 (4)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未来科学和信息学等。结合到创造性行为、品格素质、文明道德。综合这些学科教育的原因,就是把它作为创造能力必需具备的德、智、体、能、美基础 (5)情境教育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如周围发生了某一特殊事件,我们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认识它、理解它、解决它。立足于创造性上,日本本田小学设社会研究室、理科学研究室、家庭科学研究室,学生在小学毕业前,要学会茶道礼节、单独接待客人、缝纫、制衣、绣花;还有做饭、烧菜、洗衣,自己料理生活。有其常规性实践,还有其创造性探索。 (6)创造性活动中的指导、操练 如组织兴趣性发明、创造活动,星期日俱乐部、创造室(包括制图、模型、玩具、教具、艺术工作、工厂观摩),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包括头脑奥林匹克)、发明创造实验活动,在职业训练中培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设创造课,分年级设立创造课内容,如会用一般工具,制作一般木质零件,泥塑人物创作或创造性模仿制作。在小学毕业时,一般能掌握20--25种技能,并有一定的独创能力。中学就要求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