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城

时间:2024-09-25 07:13:47编辑:小星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3.中国发展经验。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加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增加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有模式化的倾向,应当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更要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性。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初级阶段论、时代主题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先进文化论、社会和谐论、党的领导论。
  3.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社会构成从“等级”向“人”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国家至上而言,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不断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涵盖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和党内民主,这是人民民主的主要体现。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在包不包含毛泽东思想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该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现代西方文明。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科学制度来协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应该在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内真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实现从权力本位向人民民主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结合中国社会性质挖掘公有制的现实意义并反映出社会主义特色,还要放眼世界促进其与人类文明的衔接。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缩小贫富差距。目前,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已经对党的执政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因此,要不断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公平正义。


音乐和文学有什么联系吗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它们亲如兄弟,行同手足。一、唐诗与音乐诗歌的创作至唐代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涣,一代杰出诗人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数万首佳章妙句。唐人有选词度曲的传统,好的诗作无不被人乐人们争相传唱,所以唐代的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以《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绝句为词的歌曲家喻户晓,李白、白居易、元稹、王之涣、王维、李益等人的诗句更是多为知音者协同作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二、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中翱翔的人音乐爱好者与文学爱好者兼具的大有人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鼻祖与先贤。音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在音乐生活中的实践和理论,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磬、作曲,可以说是一位音乐的通才,他为《诗经》正乐时,能够合着伴奏唱完三百零五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他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学习。孔子还是一位作曲家。孔子离开卫国之后,本想渡过黄河,去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在黄河之滨,他听说赵简子杀了过去帮他从政的两位贤大夫,便打消了去晋的念头,并把对两位被害者的同情,凝聚在一首叫做《陬操》的琴曲中。扩展资料:孔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的影响:首先,孔子把音乐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礼乐对国家来说,是治国平天下的要策,对个人来说,是修身立世的根本。这种思想,贯穿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正统观念中,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始至终的统治思想。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觉得,这种教化的作用,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次,是把重乐的观点,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育实践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兼顾德、智、体、美的。他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第二位。他的门生子路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完人。他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在这些之上,再加上礼和乐的修养,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他甚至认为人不学民间歌曲,就象面壁而立的痴人一样,是毫无前途可言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伯鱼就说过“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曾经教门徒鼓瑟,从他对子路鼓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价来看,他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他对音乐的推崇,还可以从他的这句名言中体现出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是开始于“诗”、建立于“礼”,而最终完成于“乐”的。也就是认为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他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工作,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作为一个音乐鉴赏家和评论家,孔子也是空前伟大的。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标准和美学命题,不但在当时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实质,并用最准确的话把它概括出来。他用“洋洋乎,盈耳哉”来描述太师挚演奏音乐的开始部分和《关雎》这首曲子的结束部分。对难得的音乐来讲,他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传说,充分、鲜明地刻画出这位艺术痴人,如何融化在音乐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甚至因为听觉器官的高度兴奋、高度专注而使其他感官的职能相对退化的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文学

音乐和文学,一个用来听的一个用来读的,存在什么关系?

音乐是用来听的,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文学是用来读的,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这两者都是人类思维表达的承载体。音乐和文学是非常相近的,可以说他们两者之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拿中国的文学来说,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配乐歌唱的传统。《诗经》既是辞章又是乐章,它分为《风》、《雅》、《宋》三个部分,而大部分都是与音乐合二为一的。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诗词的普及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宋朝是我国最早音乐形成的时期。而现代的很多流行音乐引用或灵感,也是出自经典文学作品。如:歌曲《但愿人长久》就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再来说说西方文学与音乐,最早的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是在古希腊,其音乐作品大多以《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为主题。歌剧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与文学的融合,“复兴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主张,使取材于希腊神话,且具有朗读性的歌剧开始出现。二战过后,在物质发展迅速的状态下,精神文明出现了危机,此时的西方文学有很大部分的唯心主义成分,而音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由此可见,音乐和文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形态。并且这两者在相同的背景下更加呈现不可分割的状态。如果说文学是用文字写的文章,那么音乐就是用音符写的文章。在我看来,音乐就是语言的一种。音乐和文学是相互交融却又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使音乐更有深度,音乐使文学更为广泛的传播。

上一篇:让梦飞起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