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的风俗习惯
吉林长春的风俗习惯:1.东北大秧歌: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2.踩高跷:流行于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3.饮食:吉林是大米、玉米之乡,菜肴比较符合大众口味,主要有三大特点:油大、盐多、菜码大。东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咸味都比较重。 4.戏曲:吉剧,发源于吉林长春,是由建国后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 、《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江姐》、《雨夜送粮》、《买菜卖菜》、《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等。扩展资料:方言:长春话是长春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起源于大量河北、山东移民与原关外汉人和满族人语言的混合。由于长春城区在建国后工业、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各地移民大批融入,所以又形成了口音较四邻农村县份更轻、更接近普通话的特点。宗教:长春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且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并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396处。长春的寺观教堂有长春万寿寺、护国般若寺、百国兴隆寺、普门寺、大佛寺、长春观、长春天主教堂、长春西五马路基督教堂、长春市清真寺等。萨满教曾流传于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为众多满族人所信仰,因此其宗教特质成为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萨满文化研究所是东北地区仅有的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春
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省的风俗有睡火炕 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有睡火炕的习惯。火炕多以土坯或砖砌成,上面铺上牛皮纸,刷上油漆,既干净,又美观大方。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炕在里屋,炉灶在外屋,做饭烧火,烟热通过炕洞转一圈到烟囱腾升,一日三餐烧三遍火,炕面上始终是热乎乎的。
冬钓
说起钓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垂钓绿弯春”、“荷动知鱼散”的千古名句,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流水潺潺的江畔河边那一个个聚精会神、规规矩矩端坐的垂钓者身影。然而,东北人的寒冬垂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白雪皑皑、千里冰封的江面上凿开个脸盆大的冰眼,把系在半米长短棍上的渔线投入水中,然后,手持渔竿上下抖动,说说笑笑中把鱼儿钓上来了。奥妙何在?原来,渔线前端系着个小“木头鱼”,“鱼”身上拴着钩,鱼儿看见摇头摆尾的“小鱼”,信以为真,瞅准了一口吞入腹中,可谓“愿者上钩”。
用这种办法,一天可钓到几十斤大鱼呢。这一钓鱼术,与东汉年代王充《论衡·乱龙篇》记载的“木制丹鲤饵”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不知高超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