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为什么写《致橡树》?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舒婷《致橡树》全文
《致橡树》是“朦胧派五将”之一舒婷曾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下面是舒婷《致橡树》全文,欢迎阅读。 舒婷《致橡树》全文 篇1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全文 篇2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赏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致橡树》全文 篇3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赏析 这首诗是舒婷的代表作,在高中已经学过,并且是必背篇目。因为对高中那种为考试而学而背的东西反感到倒胃,所以我本来对这首诗没有太大的兴趣。也许是有了大学一年的缓冲,如今在静下心来细读,慢慢体味时,确实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难以赞同我以前被灌输的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在歌颂平等伟大的爱情,我觉得这首诗重在批判,批判时下传统的爱情观。不可否认,这首诗语言有柔美,但是柔中带刚,甚至刚过于柔。作者的感情激昂强烈,一泻千里,贯穿到底。 下面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让我受益匪浅的“文本细读法”来试着分析《致橡树》。 在这首诗中,“橡树”和“木棉”是最重要的两个意象。作者把橡树当作自己理想的爱情对象,而把自己比作木棉。橡树高大挺拔,阳刚威武。(以前我不认识橡树,所以可能见过也没有印象,特地到网上搜了一下,确实如此)这在文中有体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但是当以女性角色登场的时候却不是正面肯定的语气,诗的开篇连续用来几个否定句式,来表达自己对一些现象的不赞同。如“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攀附”、“炫耀”、“痴情”,在这里诗人以女性的.立场批判了我们传统爱情观中“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等落后的流行观点。 作者在说了爱情不应该是什么样的之后,开始说出自己所认为的理想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注意,作者用了一个词——“必须”,语气很强烈。作者认为就算是恋爱关系中的女性也必须自力更生,独当一面,所以自己有“根”,不是相偎相依在一起,而是“相触”。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在下文中也有显现,“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在诗中也表现了相当温柔的一面。“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可就是在这种温柔当中,诗人也表现了相当的忧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想沉重的叹息,又想英勇的火炬。”我觉得“红硕”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庄重大方,不谄媚。但是为什么会像沉重的叹息呢?这是让我思考良久的一句。在整首诗的后半截当中,作者都是正面积极抒情为主,为什么会突然会沉重呢?我觉得作者是在影射时下的环境与社会风气,就像诗开头一样,作者不能接受传统爱情观,但在当时的社会却很流行,这种现实让她感到压抑。所以她必须充当“英勇的火炬”。 在网上收集的的背景资料中,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的观点。“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后来北岛在帮她改为《致橡树》)或许,这首诗就是这种“气愤”的延续。 我觉得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她的批判性。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在今天早已不新鲜,可现实似乎比舒婷的年代更悲观。拜金主义的盛行让年轻女性更愿意找个有钱的老公,这才得以让富二代、官二代们横行,出尽了风头。这让我这样的农N代们“情”何以堪。 当“和谐社会,讲究的是淡定”这句话盛行的时候,或许,我们缺的就是舒婷的这种愤怒,缺的就是这种批判性。有些东西的改变与放弃,是要经历阵痛的,我们需要极大的理性。所以很多东西不破就不立,大破才大立。 归根究底,《致橡树》的闪光,是诗的闪光;诗的闪光,是人性的闪光。她让我们得以暂时摆脱物质与虚无的绑架,回归人性。
《致橡树》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拓展资料:《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致橡树-百度百科
致橡树的节奏是什么?
节奏划分如下:《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扩展资料: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况军。舒婷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机敏、俏皮。——蔡强,张盛爱舒婷最初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如《洁白的祝福》、《梦入何乡》、《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而经过时间沉淀,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蔡强,张盛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