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谁?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李伯元,名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他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尘海妙品》、《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人物介绍赵温: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秀才,会试落榜后在京城里捐官。黄道台:升了道台后,因为之前案子被人告发,花钱疏通安然无恙。何“荷包”: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爱钱,买官山东胶州知府。陶子尧:山东候补通判被往上海购买机器,结果被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胡统领:领率官兵从水陆两路驶向浙东剿匪,其一路上花天酒地,烧杀抢掠。胡统领为了领赏受爵,把严州一带土匪猖狈夸大一番,结果上下官兵个个立功受赏。羊紫辰:统领,好色,家中有八位姨大太。冒得官:船哨官,为保官职,逼迫亲生女儿给羊统领做第九个小老婆。
《官场现形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作者以晚清官场为描写对象,着重揭露封建社会摇摇欲坠之际旧官场的种种丑态和恶行。1、买官、晚清时官场僧多缺少,补不上缺的人人往往生活潦倒,为此很多人花费重金来买实缺,而没钱的则求助于高利贷。2、卖官。从内廷到外朝,从中央到地方卖官之风盛行,可以说无人不与。而且官位买卖完全是卖方市场,一个官位是肥是瘦,是明肥还是暗肥,有多少油水都是明白的,该卖多少都据此定价。角色介绍1、赵温: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秀才,会试落榜后在京城里捐官。2、黄道台:升了道台后,因为之前案子被人告发,花钱疏通安然无恙。3、何“荷包”:江西代理巡抚何某,爱钱,买官山东胶州知府。4、陶子尧:山东候补通判被往上海购买机器,结果被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5、胡统领:领率官兵从水陆两路驶向浙东剿匪,其一路上花天酒地,烧杀抢掠。胡统领为了领赏受爵,把严州一带土匪猖狈夸大一番,结果上下官兵个个立功受赏。6、羊紫辰:统领,好色,家中有八位姨大太。7、冒得官:船哨官,为保官职,逼迫亲生女儿给羊统领做第九个小老婆。
晚清四大遣责小说及作者分别是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语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分别为: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简介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思想内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1866-1910)著,计108回。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老残游记》思想内容
《老残游记》 刘鹗(1857-1909)著,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共20回。刘鹗本是一位企业家、学问家,并不是职业作家,但其文学家之名却远胜企业家和学问家。这部小说是他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
《孽海花》思想内容
《孽海花》 曾朴(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