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亨利

时间:2024-09-15 08:28:09编辑:小星

亨利四世简介

职业:国王 国籍:法国 为什么出名:亨利四世是法国波旁国王中的第一位,接替他的表兄亨利三世,1589年瓦洛瓦线的最后一位。在此之前,他是法国西南部纳瓦拉的国王。1572年,新教亨利与他的天主教表妹玛格丽特结婚,帮助巩固了法国宗教战争期间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和平。相反,它引发了圣巴塞洛缪日的大屠杀。在天主教领袖的怂恿下,很可能有超过5000名胡格诺派教徒被谋杀,亨利本人也只是带着他的生命逃走了。亨利在继承法国王位之前和之后继续受到神圣联盟的争夺。亨利只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战斗恢复了和平,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和勇气,并在1593年皈依了天主教。1598年南特的法令最终将天主教确立为法国的官方宗教,但关键是赋予了新教徒权利和自由。为了确保一个继承人,亨利四世取消了与瓦洛瓦的玛格丽特的婚姻,而改嫁玛丽·德梅迪西斯,同时保留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妇名单。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位狂热的罗马天主教徒刺杀,缩短了亨利四世的统治时间。 出生于1553年12月13日出生地:保罗,纳瓦拉王国星号:射手座 死亡于5月14日,1610年(56岁)死因:被暗杀的 文章和照片对欺骗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情妇亨利的失恋是美丽、聪明和怀孕的。他想让她在他身边代替他没有孩子的王后。但是命运介入了。1572年6月9日,法国亨利四世在常青藤之战中的战役3月14日,1590年婚姻生活1572-08-18纳瓦拉的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四世)在巴黎与他的表妹瓦洛瓦的玛格丽特结婚1600-12-17法国亨利四世和玛丽·德梅迪奇的婚姻1576-02-03纳瓦拉的亨利(未来的亨利四世)从巴黎逃走1576-02-05纳瓦拉的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四世)在图尔1585-08-08放弃天主教教皇西克斯图斯驱逐纳瓦拉的亨利(亨利四世)教籍1589-09-21在阿尔克斯战役: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天主教联盟1590-03-14常春藤战役:法国宗教战争期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天主教联盟1590-09-05亚历山大法尔内塞的军队法国亨利四世发起围攻巴黎1591-03-01教皇格里高利十四世威胁驱逐法国国王亨利四世1591-04-19沙特尔投降法国国王亨利四世1591-08-19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占领鲁昂1591-09-21法国主教承认亨利四世为法国国王1593-07-25法国新教国王亨利四世皈依罗马天主教1594-02-27亨利法国国王加冕1594-03-22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巴黎节日1595-01-17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向西班牙宣战1595-09-17教皇克莱门斯八世承认亨利四世为法国国王1597-09-25亚眠向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投降1598-03-20布列塔尼总督,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于15881610-05-14年刺杀法国亨利四世后,萨沃伊控制了萨沃佐,谈判破裂后,默克尔公爵菲利普·埃曼纽尔(Philippe Emmanuel)向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投降,并于1600-08-06年入侵萨沃伊,将9岁的路易十三带上王位,分享在Twitter上的Facebook分享著名国王普密蓬·阿杜德菲利浦六世乔治三世亨利八世路易十四“0”路易十八


亨利二世生平简介

亨利二世(HenryⅡ,1133—1189),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创建者,他统治着庞大的“安茹帝国”,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改革,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




亨利二世于1133年出生于法国的勒芒城,父亲乔弗雷·普兰他日奈(金雀花)是安茹伯爵,并领有杜莱纳、缅因诸地,为法国强大诸侯之一。母亲玛提尔达是英国诺曼王朝末代君王亨利一世之女。亨利出生不久,英国发生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封建混战,他的家族成为交战的一方。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的独生子威廉早在1120年在多佛尔海峡沉舟遇难。玛提尔达曾被其父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是亨利一世的外甥布腊伯爵斯蒂芬抢先夺得王位。于是,斯蒂芬与玛提尔达之间展开了争夺王权的长期战争。斯蒂芬得到伦敦和东部封建主的支持;玛提尔达得到西部封建主的支持,战争绵延不断。混战造成了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而封建主们却趁机扩大势力,修筑城堡,铸造货币,俨然独立于君主。1153年,双方议和,斯蒂芬承认亨利二世为其王位继承人。




1154年,斯蒂芬去世,亨利二世被拥立为英国国王,开始了新王朝的统治。这个新王朝由于亨利之父乔弗雷喜戴金雀花而通称金雀花王朝(普兰他日奈王朝),也因亨利的先世是安茹伯爵领地的统治者,又称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经历七个君主,统治英国近250年(1154—1399)。




亨利二世统治的地域十分辽阔。早在1150年,他已袭封诺曼底公爵;1151年,其父乔弗雷死,又继承了安茹等领地;1152年,他与阿奎丹公爵女继承人爱林娜结婚,从而获得波亚图、基恩以及加斯科尼的一部分;稍后,土鲁兹伯爵领也臣属于他。亨利成为英王以后,得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臣服,再后,爱尔兰也臣服于他。这样,南起比利牛斯山北至苏格兰的西欧广阔土地都处于亨利二世的统治之下,其面积相当于法王路易七世土地的六倍,史称“安茹帝国”。




但是亨利二世登上英国王位后所面临的却是一幅疮痍满目的局面。长期的战祸造成了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纲纪废弛;特别是一些大封建主拥兵自固,构成动乱的祸根。为了巩固王权,年轻的亨利在市民、骑士和教会的支持下,开始了强有力的政治改革。




亨利二世首先整顿中央行政机构。他恢复了诺曼王朝的御前贵族会议,作为国王的谘询机构;二、三年召开一次,国王亲自主持。他还重建王廷和财务署,设置枢密大臣,财政大臣等官员,从事行政、司法和财政的管理。财务署专司全国各郡向国王缴纳的税收,亨利对于这个机构尤为重视。朝廷官员都要对国王负责。亨利二世当时任用了一批很有才干的官员,其中包括枢密大臣汤姆斯·柏克特。柏克特曾游学法国、意大利,博学多识,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亨利二世对柏克特极其信任,国内外一切重大事件都交他全权处理。柏克特任枢密大臣达八年之久,按照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提奥巴德的说法,他和亨利君臣之间是“同心同德的”。1162年,提奥巴德死,亨利二世又任命他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任司法大臣的伦敦主教理查,以法学知识著称全欧。任财政大臣的罗哲尔,也以理财能力为欧洲各国君主所称赞。在地方,亨利更换了大批来自封建主阶层的郡守,代之以亲信。




国王的官吏不断在增加,英国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这些官僚同国王的统治利害相关,他们忠于王权,大力推行国王的政策,从而使国王的权威与日俱增。




亨利二世对那些企图骚动的封建主采取了无情的镇压手段。为了摆脱对封建主军事力量的依赖,他开始招募军队并实行“盾牌钱”,即兵役代替税。过去,封建附庸的军役每年只有40天,这种服役不适宜于进行远离英国的长期战争。亨利长期不在英国,他把这种从骑士征收来的代替军役的税款,用于召募常年服役的雇佣兵,这便保证了他在法国的领地上持续进行战争的需用。这种盾牌钱直到1646年始,才为“长期国会”所废除。盾牌钱实行的另一后果是骑士借此脱离军职,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他们在以后的一两个世纪里开始使用雇佣劳动,追逐实利,逐渐与一意获取勋爵禄位的贵族分道扬镳,这类小乡绅成为英国新贵族的最早来源之一。




亨利为了恢复旧日的民军,1181年颁布《武备敕令》,规定在战时每个自由人应根据其财产状况具备一定的武器;骑士每人应有一马及全副甲胄;低于骑士者每人须有全副甲胄而无马匹;平民或市民须有铠甲一袭,头盔一顶,长矛一支;一切武器不得出售抵押,每逢国王征召,应执戈御侮,保卫国家。王权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获得相当雄厚的军事力量。




为了消除离心力量,亨利下令拆除内战时期留下的城堡,这种城堡当时共300余座,散布于全国各地,成为反对王权的基地。亨利的这项命令,遭到封建贵族的群起反对,但亨利坚持拆毁,最终实现。




亨利的司法改革在加强王权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他彻底推行了借牺牲封建贵族法庭来提高国王司法会议权限的政策。他在司法程序上,其中包括刑事和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废除旧日的“神命裁判法”,此法规定犯人要经受热水、冷水、炽赤铁的考验,或者举行司法决斗,从而判断其是否受神灵保佑,以定其有无罪恶。此时,国王法庭代之以“誓证法”,国王法官在审理触犯王室利益的案件时,使用询问居民的办法进行审理。巡回法官在各郡实行本地居民参与陪审的制度,陪审人一般为12人,从骑士和富裕自由农民中挑选,在向国王法庭提供证词之前,必须宣誓不作伪证。骑士、市民、自由农民通过缴纳一定费用都可以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从而摆脱了领主司法权力的约束。国王同骑士、市民、富裕自由农民结为同盟,使国王法庭的权力扩大,增强了国王的政治势力,削弱了封建主法庭的权力。但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却不得向国王法庭申诉,仍然受领主法庭的管辖。由此可知,亨利的司法改革的阶级实质是在于用法律来确立和巩固英国的封建制度。




正在增长的王权与强大的教会势力也发生冲突。1164年,亨利坚持通过“克拉伦登约法”,约法除重申国王有权干预高级教士的选任外,其中心内容在于限制宗教法庭的权限。凡教士的诉讼必须到国王法庭审理;经教会法庭裁判有罪的教士必须引渡到普通法庭受刑;非经国王特许,宗教法庭所审理的案件不得上诉罗马教皇,须由国王法庭审判,其收入亦归国王法庭所有。这就大大地限制了教会法庭的权限,使英国教会完全从属于王权。“克拉伦登约法”受到英国教会首领、坎特伯雷大主教汤姆斯·柏克特的强烈反对,双方争执长达六年之久。1170年,一批支持国王的骑士到坎特伯雷教堂杀死了柏克特,诸侯遂以此为借口反抗亨利,教皇也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亨利被迫到大主教墓前忏悔,并取消了“约法”中的一些条款。




亨利二世的对外政策显示了他“统治世界”的野心。他广泛利用“婚姻外交”,使三个女儿都同外国王室联姻,从而加强了对德国、卡斯提尔和西西里的影响。他又为两个儿子分别聘娶了法国和那瓦尔的公主。他支持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从而提高自己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他对十字军东侵抱有极大幻想,企图以此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这一目标并未实现。




亨利二世的晚年受到多方面的困扰。英国本土和法国领地上的诸侯不断反叛。几个儿子争夺封地,同室操戈。法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为了削弱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势力,以金钱和兵力支持亨利二世在法国的臣属,另外他还暗地煽动亨利二世的儿子举行政变。然而最使亨利二世烦恼的莫过于四子的箕豆相煎和公然抗命。长子亨利受任为英王;次子乔弗雷任命为布列塔尼公爵;三子理查领有阿奎丹土地;幼子约翰随在父亲身旁,起初未受封土。亨利二世为了从业已封赐出去的土地中为幼子筹措封地,招致了其他儿子的强烈反对。1173和1181年,几个儿子两次举行大规模的叛乱。1189年,理查已由于两兄亡故而成为王位继承人,但因约翰封地问题又与其父反目。他勾结法王腓力二世,联合法国领地上的叛命诸侯对亨利二世作战,甚至焚毁亨利出身之地勒芒城。亨利战败求和,接受理查的全部条件。当他得知在阴谋者的名单上竟然也包括其幼子约翰在内时,这位兵败身辱的一代名王很快就含愤辞世了。在他的儿子执政时期,由于他的艰难缔造而一度加强的英国王权,重又低落下去。


胡格诺战争是怎么回事?

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在1562—1598年(另一说则为1559—1594)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封建贵族不甘心自己权势的衰落,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对国王的控制权,伺机向王权挑战。随着国王逐步成为贵族和教会的首脑,反对王权专制制度的封建贵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他们相互角逐,觊觎国家政权。一个集团是天主教派势力,他们聚集在王室近亲吉斯家族周围,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形成了强大的天主教营垒,对国王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个集团是新教胡格诺派势力,以波旁王朝家族的成员L·孔代亲王、纳瓦尔国王(亨利)和G·代·科利尼海军上将为代表。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据估计,16世纪下半叶,法国人口约1800万,新教法庭27万多个,新教徒100多万人。新教派在南部、西南部力量较强。一些对王权专制不满的贵族为牵制王权,支持胡格诺派,觊觎王位的显贵也乘机宣布改信新教,这些人的突出代表就是纳瓦尔为首的波旁王朝家族。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军队在瓦西镇屠杀举行宗教仪式的胡格诺教徒,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这场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62—1570年。这一时期共发生三次战争,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1562—1563年为第一次战争。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尔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1563年3月,太后卡特琳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1567—1568年是第二次战争。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第一阶段的战争以新教派的有限胜利而暂告结束。


第二阶段:1572—1585年。这一阶段以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开始。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三阶段:1585—1598年。从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尔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吉斯公爵和天主教同盟所有首领。巴黎闻讯后发生暴乱,并成立以吉斯家族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尔国王结盟。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战争期间,巴黎和外省的高等法院经常抵制王命,各地贵族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自由”特权,如征税和募兵。内战的结束和亨利四世的胜利,有助于重振王权,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雷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南特敕令”虽然保留了胡格诺教派的一些特权,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基督教欧洲国家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第一个范例。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这从反面表明了“南特敕令”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天辟地”的影响。


中古的欧洲解释

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记号,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机、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不过,中古时代的这个观念,不适合套用描述亚洲和中东的重大历史时期。虽然中国是曾历经过诸多王朝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发展上的分裂不如欧洲那么巨大。日本的文化进程也是平稳而孤立。中东的历史就比较就接近欧洲的中古时代,因为这两个地区毗邻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文明形成之初,作为文明的成果和体现,古代中西方都出现了许多城市。但中古西欧的城市与古代东方的城市在特点、作用和意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西方文明在许多方面与东方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就的。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它们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所以自从城市产生的时候起,西欧的城市就展开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剥削、统治和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琅城起义就是中古时期法国的一座城市为争取城市的自治而同封建主展开的斗争,在经济方面,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例如,城市与当时的封建庄园争夺劳动人口,一个农奴,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就会受到城市法律的保护。中古西欧的一句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在中古西欧兴起的这些城市里面萌芽、发展、壮大的。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王权给与城市自由、自治特许状和商业方面的便利以换取城市在财政上对王权的资助。骑士制度及精神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统西欧,被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皇帝”,12名跟随查理大帝南征北战的勇士就当然成了“神的侍卫”,他们被人们称为“帕拉丁(Paladin)”,即圣骑士,这被视为骑士的起源。完整的骑士制度到公元11世纪才成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骑士意味着一个阶层。原本骑士是隶属于贵族的士兵,并且有义务为王国作战(每年为王国或者领主服务约40日),作为报酬,他们管辖部分农地收取农租。这样在王国的贵族和骑士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雇佣关系。初期的所有战士都有可能成为骑士,不过后来具有地主身份的骑士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级,他们已然成为贵族、统治者的附庸。罗马天主教和统治者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把骑士阶层推向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战士的骁勇和基督教的神圣信仰开始结合,骑士随之也具备了一个新的身份:基督的卫士。披上天主光辉的骑士终于成为深受崇拜与尊敬的人物,他们忠诚于统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义感召下乐于救助鳏寡老幼,这样,“骑士脱离了其蛮族和异教的背景,而被整合于基督教文化的社会结构中。结果,骑士像神甫和农民那样,被视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三个器官之一。”从中世纪盛行的骑士文学里,我们还能惊喜地发现骑士罗曼蒂克的一面:他们言行得体,举止优雅,追求浪漫的爱情,并且爱情观别具一格——爱情是纯精神性质的感情,肉欲是其间邪恶的亵渎成分。这无疑增添了他们的圣洁色彩。这样一来,骑士就具备了很多令人称颂的美德:作为武士,他们忠诚;作为信徒,他们谦恭;作为男人,他们纯洁;作为贵族,他们具有同情心。骑士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是荣耀和浪漫的象征。骑士制度则成为西方的伦理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时至今日,英国仍然设有骑士头衔,凡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勋。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城市文学的出现,世俗大学的产生,不断积累着对西欧天主教宗教文化的反动,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正是中古西欧的城市,才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和掌握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问题能做到根源性的解释。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文化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经济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军事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上一篇:席方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