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课件

时间:2024-09-09 19:06:05编辑:小星

八年级历史课件(精选5篇)

【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八年级历史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1.八年级历史课件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 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2.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3.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3课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 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 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 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 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 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 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 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4.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历史公开课课件【三篇】

【 篇一 】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一、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   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13.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15.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6.学生思考并回答。   17.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并且将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中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出现过几次*。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并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一下。   注: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社会生活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现实主义画风、文艺的表现手法多样化。)   ②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美术创作出现了哪些变化?   18.学生阅读、分析、回答。   19.教师总结。   20.教师展示年画《阳春白雪》、《赶火车》以及《丰衣足食图》,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分析与教材的内容,分别指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回答。   22.教师总结: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门类,它与传统的习俗有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年画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的表现内容、主题、形式和技巧上。   23.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    【 篇二 】   一、复习知识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①建立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③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终大事由皇帝决断。   ④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修筑长城。命蒙恬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兆,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练习习题   1.(2014江苏南通中考)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B.丞相C.大将D.御史大夫   2.(2012湖北黄石中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3.(2013江苏苏州中考)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2013湖北十堰中考)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5.(2013山东临沂中考)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B.秦统一尺寸C.秦统一文字D.齐统一文字   6.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修长城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   7.(2013湖南常德)《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荣,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8.感受历史,走进历史。时空穿梭,历史老人带领我们回到秦朝。   (1)假设你是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丞相”,你主要负责管理什么?   (2)除了“丞相”以外,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哪些重要的官职?其分别负责管理什么?   (3)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商人,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你只能用什么钱做买卖才算合法?   (4)假设你陪同秦始皇登临泰山,他要求你在泰山为他立碑刻字赞颂他的功绩,要求使用秦朝统一后规范的文字,那么,你使用的书体是什么?   (5)假设你是生活在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的秦朝儒生,你可能经历或目睹秦始皇在思想领域的一次什么*?   9.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一法度量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与过。   三、复习知识点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实行“推恩令”。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   4.军事上: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②卫青、霍去病解除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四、练习习题   1.汉武帝是中国历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D.思想混乱的问题   2.(2014山东胶州)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的开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   A.始称皇帝B.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C.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D.巨鹿之战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排除异己   C.平定诸国叛乱D.发展经济   4.(2014江苏泰州中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   5.(2015江苏滨海)小明有一次在睡梦中穿越时空来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他可能见到的是()   A.商鞅正在舌战守旧群臣   B.赵高正在说李斯的坏话   C.董仲舒正向皇帝提建议   D.项羽在巨鹿打了大胜仗   6.(2014黑龙江大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7.(2013山东青岛)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A.卫青B.董仲舒C.张骞D.主父偃   8.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最多的钱币是()   A.半两钱B.刀形币C.五铢钱D.贝   9.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的帝王是谁?   (2)此人与秦始皇相比较,在治国的军事措施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3)此人的治国方略最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0.[2011?东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3)以上两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 篇三 】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被*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有何贡献?   (二)预习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   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当堂检测: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   做,其余同学选作。   (七)课后自主提升:完成《金榜学案》12课,其中基础自测题必做,综合提能的9、10   题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 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上�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9.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40.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掌握P98图)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44.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6.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4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8.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50.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回答者: yu3527663 | 四级 | 2009-9-10 21:33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初中历史课件【精选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无 为大家带来初中历史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初中历史课件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4、根据课本列举出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2、采用分组学习、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1、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作业:《伴你读历史》、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2.初中历史课件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3.初中历史课件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4.初中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 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 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 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 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 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后作业    5.初中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故宫博物院》的全文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求解答过程:《故宫博物院》

1、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朱漆方台,逻辑顺序。


上一篇:开机动画

下一篇:药科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