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卦指的什么意思?
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太极八卦图寓意是什么?
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太极图有两个鱼眼,气的阴阳升降,地球有两极,围绕太阳自转,站在地球上看太阳,产生周年视运动,则观察太阳运动的一年时间,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存在由南至北、由北至南的往返现象。太极八卦图风水意义中国文化千年流传,文化源远流长,那八卦图作用及禁忌有什么呢,八卦图作用及禁忌,八卦乃中国古老之文化,代表八个不同方位,对应五行不同。八卦分为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其中乾坤乃表五行金,主西北方,表事业,财运,影响家中事业。震位,正东方,五行属木影响家中子嗣,表领头之人,求子正财可悬挂正东方八卦图。以求子孙安宁,事业顺心。坤位,西南,五行属土。表家中长辈,母亲之意。寓意家宅祥和。砍位,五行属水,正北方,表寿限,运势,贵人相助之意。离位,五行属火,影响家中女子,凶刹在正南则家中女子气虚血弱。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课程简介
① 谁有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②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转自《感恩太极》】 ③ 85式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内功练法是怎样的 你已经上层到另一个层次了,我等凡人已经无法教导你 ④ 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有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套路 三个阶段:学练单式动作;在习练中找感觉、领悟要点;找拳友指点不断提高回。 ⑤ 练完一套杨式85式传统太极拳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时,时间和节奏一直是困扰很多拳友的问题。虽然此问题非常简单,但就是因为杨澄甫宗师的著作里有“故练架子愈慢愈好”这几个字,大家一直很困惑。杨澄甫宗师说的“故练架子愈慢愈好”的“故”字是重点,是有先决条件的。因为当时很多习拳者对太极拳并不是很了解,不像现在一提起太极拳,不管是会练的还是不会练的,都知道太极拳是慢的。所以此说法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表述的,只不过没有顾忌到事态的发展和后果。再者,很多人不清楚杨澄甫宗师的著作都由他人代笔,因为宗师本人是疏于笔墨,连署名都由他人代笔,这就难免会在其著作中出现纰漏及遗憾。杨式太极拳正确时间上都是在22分钟左右。太极拳是慢的,但千万不能太慢,太慢会影响气息和血脉的流畅,影响动作的连绵不断,造成拳法迟钝呆滞。 ⑥ 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有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套路 三个阶段:学练单式动作;在习练中找感觉、领悟要点;找拳友指点不断提高。 ⑦ 杨式85式太极拳的口令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其口令如下: 第一段 第一式-预备势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二段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段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段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段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六段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 一、传统杨式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风格 杨式太极拳为内家拳,其特点概括为“圆”——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慢”—练功以慢为主,呼吸自然;“内”—内练精气神为主;“柔”—以柔克刚,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 其拳势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心静体松、意随心动、中正安舒、轻柔沉稳、舒展大方。 (7)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课程简介扩展阅读: 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 基本手型、手法 1、手型、手法。在练习太极拳时,在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中把手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现分别介绍如下: 拳:四指卷屈握拢,拇指扣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拳面要平,拳不易握的太紧,拳有拳心、拳背和拳面。其拳势有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还有打虎式、双峰贯耳、弯弓射虎之捶等八种捶法。 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型。掌易微伸,指易微屈,指缝稍离。掌分为2个类型约9种: 第一类型:坐腕立掌型,有5种掌法,立掌(如搂膝拗步上方掌)、正掌(如揽雀尾之按)、平掌(如由按势转单鞭之过渡式)、俯掌(如白鹤亮翅之下方掌)、反掌(如玉女穿梭之上方掌); 第二类型:“直伸型”有4种掌法,垂掌(如预备式)、直掌(如单鞭过渡)、侧掌(如云手的棚)、仰掌(如高探马的下方掌)等。易犯错误:五指并拢;掌心外挺,食指翘起。 勾: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屈腕,也称为吊手。易犯错误:屈腕僵硬,不松弛。 2、手法的动作说明。 (1)内旋: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 (2)外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 (3)缠绕:手臂自然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弧形运转。 基本步型、腿法 1、步型。 弓步: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的超过脚尖,后腿微屈前蹬,脚尖向前倾斜45度,全脚着地,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顺弓步:(如“单鞭”,左腿、有左手一顺或右手、右腿一顺)两脚横向距离约10—15厘米。 拗弓步:(如“搂膝拗步”,左腿与右手前,或右腿、左手在前时),两脚横向距离可以在15—30厘米之间。易犯错误:前脚尖外撇,膝与脚方向不一致,后腿挺劲绷的太直。 虚步:两腿屈膝,后脚尖斜向前方,屈膝半蹲,全脚踏实,前腿微屈,脚尖或脚跟点地,两脚横向距离约5厘米左右。易犯错误:前腿膝部绷的太直;前后膝部由于腿力不足,形成过分内扣夹裆。 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贴紧,臀部接近小腿,膝部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两脚着地。易犯错误:伸出的脚外侧掀起,蹲腿膝部向里裹扣成跪膝;上体前倾,导致突臀。 丁步: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在全脚着地的支撑腿上,另一脚前掌点地于支撑腿的内侧。易犯错误:脚尖点地。 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大腿膝高于胯根,小腿及脚尖自然向下微内收。易犯错误:支撑腿过屈或绷的太直。 2.腿法:主要有分、蹬、踢、拍、摆、踹、踩等。 ⑧ 杨式太极拳中,88式和传统的85式有什么不同 上面的老兄只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段文字是“太极风”的个人博客上的。 传统的杨式太极85式,是杨澄甫宗师在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在杨式传统的大架子上简化的,晚年定型。故没有一些跳跃的和幅度过大的动作。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跟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传统套路稍稍有点不一样。 88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在传统的85式上1956年简化创编的,是一套简化太极,同时一起还有24式。上面只是说了两者套路的名称,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动作的要求。简化是把太极的精华都去掉了。所以88式应该属于国家套路,和杨式太极区别开来。 ⑨ 85式太极拳的介绍 杨式太极拳85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杨式85式太极拳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
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
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
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
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
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
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
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
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转自《感恩太极》】。
杨式85式太极拳的口令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其口令如下: 第一段 第一式-预备势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二段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段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段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段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六段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 一、传统杨式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风格 杨式太极拳为内家拳,其特点概括为“圆”——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慢”—练功以慢为主,呼吸自然;“内”—内练精气神为主;“柔”—以柔克刚,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 其拳势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心静体松、意随心动、中正安舒、轻柔沉稳、舒展大方。
扩展资料: 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 基本手型、手法 1、手型、手法。在练习太极拳时,在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中把手放在第一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现分别介绍如下: 拳:四指卷屈握拢,拇指扣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关节上,拳面要平,拳不易握的太紧,拳有拳心、拳背和拳面。其拳势有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还有打虎式、双峰贯耳、弯弓射虎之捶等八种捶法。
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型。掌易微伸,指易微屈,指缝稍离。
掌分为2个类型约9种: 第一类型:坐腕立掌型,有5种掌法,立掌(如搂膝拗步上方掌)、正掌(如揽雀尾之按)、平掌(如由按势转单鞭之过渡式)、俯掌(如白鹤亮翅之下方掌)、反掌(如玉女穿梭之上方掌); 第二类型:“直伸型”有4种掌法,垂掌(如预备式)、直掌(如单鞭过渡)、侧掌(如云手的棚)、仰掌(如高探马的下方掌)等。易犯错误:五指并拢;掌心外挺,食指翘起。
勾: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屈腕,也称为吊手。易犯错误:屈腕僵硬,不松弛。
2、手法的动作说明。 (1)内旋: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
(2)外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3)缠绕:手臂自然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弧形运转。
基本步型、腿法 1、步型。 弓步: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的超过脚尖,后腿微屈前蹬,脚尖向前倾斜45度,全脚着地,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顺弓步:(如“单鞭”,左腿、有左手一顺或右手、右腿一顺)两脚横向距离约10—15厘米。 拗弓步:(如“搂膝拗步”,左腿与右手前,或右腿、左手在前时),两脚横向距离可以在15—30厘米之间。
易犯错误:前脚尖外撇,膝与脚方向不一致,后腿挺劲绷的太直。 虚步:两腿屈膝,后脚尖斜向前方,屈膝半蹲,全脚踏实,前腿微屈,脚尖或脚跟点地,两脚横向距离约5厘米左右。
易犯错误:前腿膝部绷的太直;前后膝部由于腿力不足,形成过分内扣夹裆。 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贴紧,臀部接近小腿,膝部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两脚着地。
易犯错误:伸出的脚外侧掀起,蹲腿膝部向里裹扣成跪膝;上体前倾,导致突臀。 丁步: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在全脚着地的支撑腿上,另一脚前掌点地于支撑腿的内侧。
易犯错误:脚尖点地。 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大腿膝高于胯根,小腿及脚尖自然向下微内收。
易犯错误:支撑腿过屈或绷的太直。 2.腿法:主要有分、蹬、踢、拍。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转自《感恩太极》】
杨式太极拳85式各动作叫什么?
1预备式
2起式
3揽雀尾(棚捋挤按)
4单鞭
5提手上式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三个)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五个)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式
20白鹤晾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转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
27单鞭
28云手(五个)
29单鞭
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二个)
34进步栽捶
35转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式
39右打虎式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五个)
50揽雀尾(棚捋挤按)
51单鞭
52玉女穿梭(四个)
53揽雀尾(棚捋挤按)
54单鞭
55云手(五个)
56单鞭
57下式
58金鸡独立(二个)
59倒撵猴(五个)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式
62白鹤晾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拦雀尾(棚捋挤按)
69单鞭
70云手(五个)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棚捋挤按)
76单鞭
77下式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式
杨氏85式太极拳1到85式的全部名称??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81式)
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亮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右搂膝拗步09手挥琵琶式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左右倒撵猴17斜飞势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左右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左蹬脚32左右搂膝拗步33进步栽捶34翻身撇身捶35进步搬拦捶36右蹬脚37左右打虎式38回身右蹬脚39双风贯耳40左蹬脚41转身右蹬脚42进步搬拦捶43如封似闭44十字手45抱虎归山46斜单鞭47左右野马分鬃48上步揽雀尾49单鞭50玉女穿梭51上步揽雀尾52单鞭53左右云手54单鞭下势55金鸡独立56左右倒撵猴57斜飞势58提手上式59白鹤亮翅60左搂膝拗步61海底针62扇通背63转身白蛇吐信64进步搬拦捶65上步揽雀尾66单鞭67左右云手68单鞭69高探马穿掌70转身十字腿71进步指裆捶72上步揽雀尾73单鞭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虎76转身摆莲77弯弓射虎78进步搬拦捶79如封似闭80十字手81合太极
傅锺文《杨式太极拳》1963年(85式)
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势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风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由于《杨式太极拳》由体委推出,较早也较广泛,所以一般,把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简称为“八五式(85式)”。
而《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先师正式出书的最早版本!之后的先师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和《用法》类似。
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拳架,虽然式子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分法,但是动作是相同的!所以学哪一家都一样!
至于动作的详细讲解。那个好像太多了,我可一下打不完。你可以到我博客去看。那里有(没打完)是连载的,那个就是《杨式太极拳》中的“8慨司荤挂岣甘霍瞬急井5式”。我那里还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已经连载完了,可以复制)。同时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