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历史 为什么叫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 沿革,来历 3. 过去而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4.于事件的载体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词源出处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李隆基为什么杀上官婉儿?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原因之一:上官婉儿和武氏走得太近。上官婉儿的开局非常差,但人家走了一拨“低开高走”。进宫时,以罪人身份进入了夜庭,当时仅仅1岁。很容易脑补出这么一个画面,一群身份低下的女子,在宫中干着体力活,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还带着一岁的孩童,可谓是艰辛。想当年,上官家也是威名赫赫,家主上官仪(婉儿的爷爷)可是丞相,无奈,因为上官仪主张废了武后,得罪了武则天,因此,上官家男的全被砍了头,女的被送入了夜庭。可以说,武则天就是上官家的第一号仇人。但是,谁能想到,后来,提携了上官婉儿的还是那个仇人。在上官婉儿十三岁的时候,因为文采出众,被武则天发掘,从此成了宫中女官。而不久后,上官婉儿的母亲也取消了罪名,开始享受美好人生了。不过,年轻气盛的婉儿,有一次还是得罪了武则天,违逆了武则天的旨意。这种事情,本来是要杀头的,而武则天爱才,给予了黥面之刑。曾经的仇人,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恩人,从此后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忠心不二,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和上官婉儿走得也是极近,至于李氏,则完全排到了武氏后面。上官婉儿和武家人走得越近,和李家人关系就会越远。当李隆基出生的时候,上官婉儿已经21岁了,这是绝对可以给李隆基当阿姨的。李隆基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了武家人和上官婉儿的得势,虽然,武则天是李隆基的亲奶奶,但过于宠信武家人,甚至有过立武家人为储君的思想,还是让年轻的李隆基不爽。所以说,李隆基对上官婉儿的不待见,首先就是来自上官婉儿更认可武氏。原因之二: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转舵讨好韦后。原因之三:上官婉儿抱太平公主的大腿。上官婉儿对于文化传承是有功的,她建立文学馆,搞诗词比赛,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而且上官婉儿让人管理作品时,用香薰,导致很多年后书籍没有任何虫咬的迹象,而且还散发着香味。
历史的先后顺序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扩展资料世界历史大事件和详细介绍:1.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公元前3000年——2500年苏美尔形成最早的国家,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联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牧业也很重要。寺庙监管奴隶,为夺取奴隶、土地和对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国家、城市之间长期混战,你方唱吧我来唱。频繁的战争、宫殿、寺庙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隶们的负担,此时期苏路帕尔、乌鲁克、乌尔、启什先后称霸,但人民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善。2.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了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 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3.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 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 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梭伦改革是 雅典 城邦乃至整个 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 雅典 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 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 国家制度,促进了 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 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4.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罗马共和国在马略和苏拉的争权夺利中被削弱,紧跟着是凯撒对庞培的内战。在这些动乱中,许多元老院盖乌斯·屋大维议员阵亡、被处死、被谋杀或是自杀。元老院里充斥着前三头的支持者,后来则是后三头的支持者。后三头同盟瓦解后,屋大维、安东尼分掌罗马的东西部,双方矛盾日趋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认为安东尼获胜无望,将自己的军队撤回埃及,安东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维随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东尼自杀,埃及也被罗马占领。5.14-17世纪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